时间: 2025-04-23 21:28:4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5:16:48
成语“利口捷给”的字面意思是“口才灵活,回答迅速”。其中,“利口”指的是口才好,善于言辞;“捷给”则意味着反应迅速,回答及时。整体上,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言辞流畅,思维敏捷,能够快速而准确地回应他人的问题或观点。
“利口捷给”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或文学出处,可能是源于对口才和反应能力的赞美。类似的成语和词语在古代文献中常常出现,反映了人们对口才和智力的重视。
“利口捷给”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口才和机智被视为重要的社交技能。特别是在传统的文人社会,能够言辞流畅、快速反应的人往往受到青睐。这一成语体现了人们对智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视。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沟通方式的多样化,利口捷给的人在职场和社交中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
“利口捷给”给人一种智慧和灵活的印象,常常让我联想到机智的辩手或风趣的演讲者。每当听到这个成语时,脑海中浮现出活泼的讨论场景,充满了生动的交流和互动。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常常需要进行公众演讲和讨论。我发现,具备“利口捷给”的能力不仅能帮助我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能拉近与他人的距离,促进交流与理解。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咖啡馆里,朋友们围坐在一起,讨论着各自的梦想。小张利口捷给,分享了他的旅行计划,描绘得惟妙惟肖,仿佛让大家都置身于异国的风情中。
在英语中,有类似于“quick-witted”或“silver-tongued”的表达,意指一个人机智、善辩。这些表达同样反映了对口才和快速反应的重视,显示出不同文化中对言辞能力的共通价值。
通过对“利口捷给”成语的学*,我深刻体会到语言表达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思维的体现。这个成语激励我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口才和反应能力,为更好地与他人交流而努力。
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敩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
《宋史·王安石传》:“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晋书·王衍传》:“衍既有盛才美貌,明悟若神,常自比子贡。兼声名藉甚,倾动当世。妙善玄言,唯谈《老》《庄》为事。每捉玉柄麈尾,与手同色。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改更,世号‘口中雌黄’。朝野翕然,谓之‘一世龙门’矣。累居显职,后进之士,莫不景慕放效。选举登朝,皆以为称首。矜高浮诞,遂成风俗焉。衍尝丧幼子,山简吊之。衍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衍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于情。然则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恸。衍妻郭氏,贾后之亲,藉中宫之势,刚愎贪戾,聚敛无厌,好干预人事,衍患之而不能禁。时有京师大侠李阳,郭氏素惮之。衍因谓郭曰:‘非但我言卿不可,李阳亦谓卿不可。’郭氏为之少损。衍疾郭之贪鄙,故口未尝言钱。郭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不得行。衍晨起见钱,谓婢曰:‘举阿堵物却!’其措意如此。”
《后汉书·班超传》:“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利口捷给。”
《汉书·东方朔传》:“朔之文辞,利口捷给,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释之为人利口捷给,然其持论甚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