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25:2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13:55:43
成语“饔飧不给”由“饔”和“飧”两个字组成,字面意思是指吃的东西没有供应,形容生活贫困,连基本的饮食都得不到保障。引申义为生活困苦,通常用来形容人处于艰难的境地,缺乏基本的生活条件。
“饔飧不给”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当时描述的是一场战争导致百姓生活困苦,粮食短缺的情形。这个成语反映了历史上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严重影响,也体现了社会动荡时期人们的困境。
在现代社会中,“饔飧不给”可以用于描述灾难、战争、经济危机等情况下人们的生活状况。例如,在讨论某国发生自然灾害时,可以说“灾后重建之路漫长,饔飧不给,民众生活困苦。”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饮食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饔飧的缺乏不仅影响身体健康,也关乎人们的尊严与生活质量。因此,“饔飧不给”在社会背景下,常常用来引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尤其是在讨论贫困、灾难和社会保障时。
“饔飧不给”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尤其是在面对自然灾害或经济危机时,许多人可能会陷入绝境。这种情感反应促使我更加关注社会问题,激发我对帮助弱势群体的思考。
在我生活中,曾经参与过一次为贫困山区儿童募捐的活动。在活动中,我深刻体会到他们的生活条件,让我想到了“饔飧不给”。通过这次经历,我意识到我们有责任去帮助那些生活在困难中的人们。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融入“饔飧不给”:
秋风萧瑟白云飞,
山中猎户无饔飧。
孤影独行人不见,
饥肠辘辘望天云。
通过这首诗,我表达了在艰难环境中孤独与饥饿的感受。
在英语中,可以用“starving”来表达饥饿的状态,或用“in dire straits”来形容困境。但文化背景不同,中文的“饔飧不给”在强调生活基本保障缺失时,更加直接和生动。
通过对“饔飧不给”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语言表达的力量和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这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学,也让我在日常表达中更具深度和情感。在面对社会问题时,理解这样的成语能帮助我更好地传达关切和同情。
转大冶主簿,故苗地,长吏多不乐往,代行令事,多方抚恤,尽却例金,锱铢无所取,至饔飧不给,部民有馈白粲者。
衰国之民,~,裋褐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