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3:27:4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13:55:38
成语“饔飧不饱”由两个部分组成:“饔”指的是“食物”,“飧”指的是“饭”,字面意思是指“吃饭不饱”,基本含义是形容生活贫困,饮食不足,常用于形容艰苦的生活条件。
“饔飧不饱”出自《论语·卫灵公》,其中有“饔飧不饱,衣不蔽体”的描述,表达了孔子时代人们生活艰难的情况。这一成语反映了古代社会的艰辛与困苦。
该成语通常用于形容生活困顿的状态,可以在以下场景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食物的充裕与否直接反映了一个家庭或社会的富裕程度。“饔飧不饱”不仅是对生活困苦的描述,也反映了社会的不公与贫富差距。现代社会中,尽管物质条件有所改善,但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饔飧不饱的现象,尤其是在贫困地区。因此,该成语在现代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饔飧不饱”这个成语带给我一种沉重的情感反应,让我想起了物质匮乏的艰辛生活。它提醒我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不论是食物还是生活条件。同时,它也让我思考如何能在生活中帮助那些仍然在经历艰难的人们。
在一次志愿者活动中,我曾经去帮助一个贫困地区的家庭,看到他们每天只吃简单的几口米饭,心中不禁想起了“饔飧不饱”。这让我意识到,虽然我们生活在较为富裕的城市,但还有很多人正在忍受着这样的艰难。
在寒冷的冬夜,月光洒在窗前,我想起那些饔飧不饱的身影,心中涌起一阵暖流,誓言要为他们送去温暖与希望。
“饔飧不饱”的人们,愿你们的明天,能有丰盈的餐桌与温暖的家。
在英语中,可以用“starving”来形容极度饥饿的状态。与“饔飧不饱”类似,它同样表达了对食物缺乏的无奈与悲哀。不同文化背景下,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但对食物与生存的关注是一致的。
通过对“饔飧不饱”的学,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生活的脆弱与珍贵。这一成语不仅是语言的表达,更是对人性与社会的反思。在语言学中,掌握成语的使用使我能更精准地表达情感与思想,增强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
虽饔飧不继,犹有余欢。
况且民穷财尽,百姓~,没闲钱去养马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