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20:2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6:34:02
成语“口燥唇干”字面意思是嘴巴干燥、嘴唇干裂。它通常用来形容口渴,也可以用来比喻说话过多或疲劳,导致口舌干燥。它的基本含义是由于缺水或多言而导致的口腔不适。
“口燥唇干”的来源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但它的构成字面上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尤其是在长时间的学、写作或讨论中,常常会因为集中精神而忽略饮水,从而出现口燥唇干的现象。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在学和工作中的一种常见状态。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口渴不仅是一种生理现象,也常常反映出生活的艰辛和工作的压力。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常常因为忙碌而忽略饮水,这种现象使得“口燥唇干”成为一种普遍的状态,提醒人们关注身体的需求。
“口燥唇干”给人一种干燥无力的感觉,常常联想到疲惫、压力和焦虑。这种状态在表达时往往带有一种无奈和渴望的情感,反映出人们在生活中需要关注自我照顾和身体健康。
在一次长时间的会议中,我曾感到口燥唇干,随后意识到我没有喝水,于是我在下次会议前特意准备了水。这个经历让我理解了保持身体水分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我在沟通中更加关注同事的状态。
在一个炎热的夏日午后,诗句可以是:“骄阳似火照大地,口燥唇干望清泉。”这种表达不仅描绘了炎热的天气,也反映了人们对水的渴求。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dry mouth”,直接翻译为“干燥的嘴”。这种表达常用于形容紧张或焦虑的状态,与“口燥唇干”在使用场合上有相似之处,但在文化内涵上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口燥唇干”的学,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描述一种生理状态,更是一种情感和生活的反映。它提醒我在忙碌的生活中关注自己的身体需求,同时也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增强了我在不同情境下的适用性。这样的成语在学和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帮助我们更生动地表达情感和状态。
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乐,皆当喜欢。
《晋书·王导传》:“导既执政,乃大建学校,崇儒术,以风化天下,天下翕然归之,导乃自以为功,口燥唇干,日夜思所以报之。”
《后汉书·袁绍传》:“绍既败,乃奔还冀州,冀州人闻绍至,莫不欢喜,而绍自以为功高,口燥唇干,日夜思所以报之。”
《汉书·王莽传上》:“莽既得志,乃始为非常之事,欲以立威,乃令天下皆言莽贤,莽乃大喜,以为天下皆已归心,乃益自矜,口燥唇干,日以继夜,不知休息。”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既归,言于赵王,赵王使使者往聘,平原君辞以疾,使者三返,平原君终不肯出,赵王怒,欲发兵攻之,平原君乃使人谢赵王曰:‘臣之所以不出者,非敢有他也,口燥唇干,恐言之不信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口燥唇干,心劳日拙。”
指导员跟他平心静气地讲道理,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