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1:51:0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17:50
“唇焦舌干”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嘴唇干裂,舌头干燥,形容口渴得厉害。它的基本含义是形容因口渴或说话过多而导致的口腔不适,常用于表达极度的口渴和缺水的状态。
此成语最早见于《庄子》,书中描述了因极度渴望而引发的口渴感。这一成语的形成与古代人们对水源稀缺的体验有关,反映了人们对水的珍视和对口渴状态的深刻感受。
“唇焦舌干”可以用于多种场景中,尤其是在描述口渴时。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用于描绘角色的生理状态或情感紧张。日常对话中,人们在口渴时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例如在炎热的夏天,出门后回到家时说:“我真是唇焦舌干,快给我水。”
在**文化中,水被视为生命之源,古人常常通过诗词歌赋表达对水的珍视和渴望。“唇焦舌干”不仅反映了身体的需求,也体现了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在现代社会,尽管水资源的获取相对容易,但在极端天气或缺水地区,这一成语的意义依然重要。
“唇焦舌干”带给人的情感反应常常是焦急、渴望和无奈。它让人联想到在炎热的夏天、漫长的旅行或紧张的工作中,口渴带来的不适和对水的渴求。同时,它也可能引发对饮水的重要性和生活中资源合理利用的反思。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长途旅行时,由于没有及时补充水分,感到唇焦舌干,十分渴望水的滋润。这种体验让我更加关注日常生活中对水的摄取,确保自己保持良好的水分平衡。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使用“唇焦舌干”:
在沙漠的尽头,
烈日灼心,
唇焦舌干,
我唯愿一泓清泉,
滋润心田,
不再孤单。
在英语中,“dry mouth”或“thirsty”可以用来表达相似的意思,但并没有直接的成语对应。这显示了不同文化对口渴的表达方式和重视程度的差异。
通过对“唇焦舌干”的学,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个描述口渴的词汇,它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在语言学与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生动地传达感受和情境,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日夜焦唇干舌,欲与吴王接踵而死。
走到中午,烈日当空,四个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