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4:59:5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3:13:22
成语“焦唇干舌”字面意思是嘴唇干裂、舌头干燥,形容口渴得厉害。基本含义上,它描述了由于缺水或饥饿而导致的极度口渴的状态,通常用于表达一种迫切的需求或渴望。
“焦唇干舌”的来源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但与古代文人对口渴的描绘有一定关系。在古代,由于缺乏现代的水源设施,人们在长途旅行或艰苦的环境中常常会经历口渴的状态。这种生理上的痛苦被文学作品广泛描写,从而衍生出了这个成语。
该成语可用于多种语境中,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水被视为生命之源,口渴常常与缺乏资源、困境相联系。因此,“焦唇干舌”不仅仅是生理上的状态,也象征着人们对生活条件的渴求与不满。在现代社会,虽然水资源相对丰富,但在某些情况下(如极端气候、缺水地区),这个成语依然适用,提醒人们珍惜水源。
“焦唇干舌”带给我的情感是焦虑与渴望的结合。它不仅仅是生理上的痛苦,也引发对更高层次需求的思考,比如对知识、情感或成就的渴望。在表达时,我会使用这个成语来传达一种急切的情感状态。
在一次长途旅行中,我曾经历过因为缺水而感到“焦唇干舌”的情形。那时我感受到的不仅是生理上的不适,还有一种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存环境的思考。这让我更加珍惜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滴水。
在一个炎热的夏日,走在荒野的我,口渴得焦唇干舌,心中默念:“水的味道,仿佛是梦中最甜蜜的记忆,期待着那一刻的到来。”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parched lips”,同样描述口渴的状态。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对水的渴望在各个文化中都是共通的,体现了人类对生存条件的普遍关注。
通过对“焦唇干舌”的学,我意识到成语不仅是语言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它反映了人们的情感、经历和社会背景。在语言学中,理解成语的深层意义可以帮助我更好地表达复杂的情感与思想。
焦唇干舌,苦身劳力,上事君臣,下养百姓。
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痛入于骨髓,日夜~,徒欲与吴王接踵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