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2:15:0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3:12:51
“焚芝锄蕙”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焚烧芝草,拔除蕙草”。这里的“芝”与“蕙”都是古代常用的草本植物,象征着香草和美好的品德。整体上,该成语用于比喻摒弃美好事物或有益的事物,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不珍惜,常常带有批评的意思。
“焚芝锄蕙”出自《庄子·外物》,其中记载了一个关于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态度的故事。庄子通过这一成语来反映一些人对待珍贵事物的态度,强调了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时,常常忽视精神上的追求与珍惜。
该成语可在多种场景下使用:
在**传统文化中,珍惜美好事物是被广泛推崇的价值观。成语“焚芝锄蕙”反映了对精神文化的重视与追求,提醒人们在物质丰富的时代,保持对内心和精神世界的关注。在现代社会,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升,许多人仍然面临价值观的迷失,成语的警示意义尤为重要。
“焚芝锄蕙”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惋惜与警醒。它让我联想到现实生活中那些因追求物质而忽视内心需求的人们,容易引发对生活价值的深思。
我曾在一次讨论中提到“焚芝锄蕙”,当时朋友们都在讨论如何在工作中追求更多的薪水,而我提醒他们,工作不仅仅是为了金钱,更要考虑个人成长与内心的满足。这个成语帮助我更好地表达了我的观点。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使用“焚芝锄蕙”:
青草青青芳香溢,
焚芝锄蕙何处寻?
追名逐利徒劳苦,
内心宁静才是金。
在英语中,类似表达可以是“pursuing the wind”,强调了追求虚无的东西。在不同文化中,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有对物质与精神关系的反思。
通过对“焚芝锄蕙”的学,我深刻理解到珍惜内心真正渴望的东西的重要性。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生活中更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与珍惜。这种思考对我的语言学和表达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促使我更加全面地看待生活的各个方面。
斯所由焚芝锄蕙,衔刀若卢者也。
《明史·严嵩传》:“嵩既死,子世蕃坐诛,家产籍没,天下快之。世蕃既死,天下犹以不正典刑为恨,遂有焚芝锄蕙之议。”
《宋史·蔡京传》:“京既死,子攸、翛、絛皆坐诛,家属徙岭南,天下快之。攸等既死,天下犹以不正典刑为恨,遂有焚芝锄蕙之议。”
《旧唐书·李林甫传》:“林甫既死,杨国忠代为相,国忠为人强辩有材数,然无学术,以林甫之奸,国忠不能制,遂焚芝锄蕙,以示不臣。”
《南史·王僧辩传》:“僧辩既亡,弟僧智以为己任,与兄子颁共请于霸先曰:‘兄既死,宜立幼主,不然,恐天下将乱。’霸先不从,僧智乃焚芝锄蕙,以示不臣。”
《晋书·王敦传》:“敦既得志,暴慢愈甚,四方贡献多入己府,将相岳牧悉出其门,以沈充、钱凤为谋主,诛戮贤良,焚芝锄蕙,天下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