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1:05:2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0:48:10
“三寸之舌”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三寸长的舌头。其基本含义是指口才极好,善于辩论或辩护的人。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利用口才在言语上说服他人或辩论的能力。
“三寸之舌”源自《史记·平原君赵胜传》中的一句话:“平原君之舌,三寸之舌,胜于万兵。”意思是说赵胜的口才和辩论能力可以胜过万军之力。这个成语强调了言语的力量,尤其是在辩论和说服中的重要性。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口才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才能,尤其是在古代士人中,辩论和言辞能力常常关系到政治和社会地位。因此,“三寸之舌”不仅是对口才的赞美,也反映了言辞在社交和政治中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良好的沟通能力依然是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该成语常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关键时刻能够以言辞改变局势的人物。他们的智慧和口才不仅是个人魅力的体现,也是影响他人、改变局面的重要工具。
在我的学和生活中,我曾多次参加辩论比赛,体会到“三寸之舌”的重要性。通过不断练口才,我学会了如何在公众面前自信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对我的个人成长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一个小故事中: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年轻的士子李明以三寸之舌,四处游说,试图说服各方势力停战。他的每一次演讲,都是一次心灵的碰撞,最终,他成功地让两个敌对的领袖握手言和。”
在英语中,“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可以与“三寸之舌”进行比较。两者都强调了言语和思想的力量,但英语表达更侧重于书写的影响力,而汉语则强调口才的即时性和辩论能力。
通过对“三寸之舌”的学*,我深刻理解到语言的力量。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也让我意识到,在沟通和表达中,良好的口才是多么的重要。在未来的沟通中,我将更加努力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的技能。
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史记·留侯世家》:“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曰:‘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为上客。”
《史记·张仪列传》:“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战国策·齐策一》:“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曰:‘齐南有太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二千馀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三军之良,五家之兵,进如锋矢,战如雷霆,解如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太山、绝清河、涉渤海也。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临淄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夫以大王之贤与齐之强,天下莫能当。今乃西面而事秦,臣窃为大王羞之。’”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遂按剑而前曰:‘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强,天下莫能当。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矣。’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遂定从于殿上。毛遂左手持盘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汉高祖刘邦的得力谋士张良,精通兵法,很有谋略,能言善辩。他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帮助刘邦建立西汉政权。刘邦称帝之后,想封张良为“留侯”,张良想出家当道士说:“我凭着自己的三寸舌,报了秦国灭韩国之仇,我心满意足了”
他凭着~,使许多人听信了他的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