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9:52:1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35:38
“因循敷衍”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为“因循”即依照原有的方式行事,缺乏创新;“敷衍”则指表面应付、马虎了事。整体上,该成语指的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形容在工作或事情上仅仅是走过场,缺乏认真和深思熟虑的态度。
“因循敷衍”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或文学出处,但其构成的两个词在古代文献中均有记载。“因循”最早的出处可以追溯到《论语》和《庄子》等经典文献中,表达了对传统方式的依赖。而“敷衍”则常常与应付、敷衍了事联系在一起,反映了对事物的轻视态度。因此,成语的组合反映了对这种轻率做事方式的批评。
“因循敷衍”常用于批评某个人或机构在工作中的态度,尤其是在需要认真负责、深入思考的情况下。例如,在企业管理、教育教学等领域,常会提到某些人对待工作的态度是因循敷衍的,导致了效率低下和结果不佳。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可能用此成语来描绘一个角色的消极态度。
在**文化中,责任感和认真务实的态度被视为美德。因此,“因循敷衍”往往带有负面的评价,反映了社会对懒惰和敷衍态度的不满。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职场中,因循敷衍的行为可能导致团队效率下降和项目失败,因此更加强调责任心和创新意识。
“因循敷衍”给人的情感反应往往是失望和不满。它提醒人们在面对工作和责任时,应该保持严谨和敬业的态度。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在学*和工作中,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的重要性。
在我参与的一个团队项目中,初期大家都因为时间紧迫而采取了因循敷衍的态度,结果导致中期反馈极差。后来我们调整了工作方式,认真讨论每一个细节,最终项目取得了成功。这次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因循敷衍的危害。
在一首关于职场生活的诗中,可以这样使用“因循敷衍”:
忙碌的身影,匆匆而过,
因循敷衍,意兴阑珊。
若真心投入,何惧风波?
事业之花,定会芬芳。
在英语中,“going through the motions”可以与“因循敷衍”相提并论,指的是一种表面上的执行,而缺乏真正的投入和热情。两者都反映了对事物的不认真态度,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可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和内涵。
通过对“因循敷衍”的全面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是对不负责任态度的批评,更是对认真工作、追求卓越的呼唤。在语言学*和日常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有助于我更精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增强沟通的有效性。
闰二月甲申,诏严预备立宪责成,戒部臣、疆臣因循敷衍,放弃责任。
《旧唐书·李林甫传》:“林甫为相,务在因循敷衍,不欲深究。”
《资治通鉴·唐纪》:“李林甫为相,多因循敷衍,不欲更张。”
《清史稿·曾国藩传》:“国藩为政,虽有因循敷衍之时,然亦多能振作有为。”
《明史·杨嗣昌传》:“嗣昌为政,多因循敷衍,不欲深究。”
《宋史·王安石传》:“安石为政,务在因循敷衍,不欲更张。”
而李鸿章壅于上闻,不以实情出奏,~,不知和议成为何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