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2:46:0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35:37
成语“因循苟且”的字面意思是“因循”指的是遵循、依赖旧有的方式或*惯,而“苟且”则指的是草率应付、马虎了事。因此,“因循苟且”整体上表示一种不求进取、随波逐流、仅仅应付的态度和行为。
“因循苟且”源自古代文人对待事业和学*态度的批评,特别是对那些不愿意进行深入思考和创新的人。具体的文献记载较为稀缺,但在一些古文中可以找到类似的表达,反映了对墨守成规和不求上进的批评。
该成语在文学作品中常用于批评那些不思进取、只求安稳的人。在日常对话中,可能用于形容某些人对工作或生活的态度。例如,某个学生在学*上不愿意深入研究,只是应付考试时,可以说他“因循苟且”。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因循苟且”在**文化中通常被视为一种消极的态度,尤其是在重视努力和奋斗的社会环境中。在现代社会,这种心态可能导致个人的职业发展停滞,因此在职场、学术等领域广泛被提及,强调了创新和主动性的必要性。
“因循苟且”给人一种失落、消极的情感反应,容易让人联想到对未来的无望和对现状的无奈。它提醒人们,不应满足于现状,而是要积极进取。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曾经遇到过因为因循苟且而导致个人发展滞后的情况。那时我只是机械地完成任务,缺乏主动思考,后来意识到这种态度并不利于自己的成长,因此开始主动寻求学机会,逐渐改变了这种状态。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使用“因循苟且”:
“随波逐流人如水,因循苟且岁月寒。
不求登高望远路,唯愿细流入海宽。”
在英语中,可以用“taking the easy way out”或“going through the motions”来表达类似的意思。这些短语同样指代对事情的草率处理和缺乏深入的态度,表明在不同文化中都存在对这种消极态度的批评。
通过对“因循苟且”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这种态度在生活和工作中是不可取的。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一成语提醒我保持积极的心态,不断追求进步与创新。它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激励我不断向前的动力。
以此等语言自恕,则因循苟且,无一事可为矣!
《明史·杨士奇传》:“士奇为人谦和,不事张扬,因循苟且,以守其道。”
《宋史·王安石传》:“安石变法,欲革因循苟且之弊。”
《晋书·王导传》:“导性宽和,不事苛察,因循苟且,以保全其身。”
《后汉书·崔寔传》:“寔少沈静,好典籍,因循苟且,无所作为。”
《汉书·刑法志》:“是以君子因循苟且,不思进取。”
我们的文化或者只能产生我这样~的家伙,而不能产生壮怀激烈的好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