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06:3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17:48
成语“唇焦口燥”字面意思是嘴唇枯焦,口渴得厉害。它通常用来形容口渴或说话过多导致的口干舌燥。基本含义是对口渴状态的生动描述,常用来形容因为缺水或长时间说话而感到口干的情况。
“唇焦口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作《夜泊牛渚怀古》。其中有“唇焦口燥”的描述,表明诗人在长时间的旅行或等待中感到口渴的状态。这一成语的使用反映了古人对生理感受的细致观察与描写,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
该成语可用于多种语境中:
在**文化中,“唇焦口燥”不仅是生理现象的描述,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感知与适应。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依然适用,尤其是在干燥的气候或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中,体现了人们对水和休息的需求。
对于我来说,“唇焦口燥”带有一种紧迫感和焦虑感,尤其是在长时间没有喝水的情况下,常常让我联想到不适和渴望。这种感受也能引发对生活中其他“干渴”状态的联想,比如知识的渴望、情感的缺失等。
我曾在一次长途旅行中,因没有及时补水而感到“唇焦口燥”,那种渴望水的感觉让我深刻体会到身体对水的重要性。这也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保持水分。
在一个炎热的夏季午后,一位旅行者走在荒野中,感受到“唇焦口燥”的煎熬。他的心中默念:“希望能找到一口清泉,浇灭这无尽的渴望。”最终,他在路边发现了一片荫凉的树下,那里有一小溪流淌,清凉的水如甘露般滋润了他的心灵。
在英语中,可以用“dry mouth”或“thirsty”来表达类似的意思,但并没有一个直接对应的成语。不同文化中对口渴的表达方式各有特点,但普遍都传达出对水的渴望和生理需求。
通过对“唇焦口燥”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身体状态的描述,更是对人类基本需求的反映。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生动的成语能够帮助我更好地传达情感与体验,丰富我的语言表达能力。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晋书·王敦传》:“唇焦口燥,言未尽也。”
《后汉书·袁绍传》:“唇焦口燥,言未尽也。”
《汉书·王莽传下》:“唇焦口燥,言未尽也。”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唇焦口燥,言未尽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唇焦口燥,不能自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