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57:2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25:25
“了不相干”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了解后没有关系”,主要用来形容事物之间没有关系、不相干。它强调了某个事情或人物与另一件事情或人物之间的无关性,通常带有一种冷淡、漠不关心的态度。
“了不相干”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或特定的文学出处,但其语义结构可以追溯到古汉语中“相干”一词的用法。“相干”本身就有联系、关系的意思,因此“了不相干”可以理解为“知道后仍然没有关系”。这种表达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人与事之间关系的关注。
该成语广泛应用于日常对话中,比如在讨论某个**的相关性时,或在描述个人情感时。它也可以在文学作品中出现,尤其是在描写人物的冷漠态度或对某些事物的不在乎时。演讲中,可以用来强调某些话题的无关性。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中,“了不相干”常常反映一种个人主义的态度,强调个体与他人、社会之间的距离感。在某些语境下,这种态度可能被视为冷漠,尤其是在需要团结和合作的时候。
这个成语带有一定的消极情感,可能引发人们对冷漠、孤立的联想。它提醒我们在社交中保持距离,但也可能让人感到孤独或情感的缺失。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我与一位同事发生了争执,后来意识到这件事情与我个人的职业发展并没有关系,便对这件事选择了“了不相干”的态度,最终让自己从中解脱出来。
在一个小故事中,我可以这样写:“在这个繁忙的城市中,人们都忙于自己的事情,彼此间了不相干,仿佛每个人都是一个孤岛,只有在偶然的瞬间,才会交汇出短暂的火花。”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none of my business”,也传达了某件事情与自己无关的意思。不同文化中对“无关”的态度可能不同,有些文化更强调集体和合作,而有些文化则更倾向于个人的独立。
通过对“了不相干”的学*,我认识到它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描述人际关系和社会现象时。它不仅帮助我更精准地表达自己的态度,也让我反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心理。
苟其有少或似,所当明辩于十目之严,至于了不相干,宁肯依违于众口之铄。
《官场现形记》第五八回:“如今远水救不得近火,就是我们再帮点忙,至多再凑了几百银子,也无济于事。新近来的两江总督,这人很不在下,然而这个官,已经同我们了不相干了。”
《儿女英雄传》第二二回:“至于你我,只该袛循着‘天理人情’四个大字,作去便了,了不相干。”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七回:“你想他们病了不相干的人死活,也犯不着来避瘟疫,为什么不来呢?”
《朱子语类》卷七二:“某尝说,自济以下,与上面了不相干。”
《世说新语·文学》:“阮宣子有令闻,太尉王夷甫见而问曰:‘老、庄与圣教同异?’对曰:‘将无同。’太尉善其言,辟之为掾。世谓之‘三语掾’。卫玠嘲之曰:‘一言可辟,何假于三?’宣子曰:‘苟了其事,宁烦于多?’了不相干。”
鹏振本来还想说两句,然而夫人的谈锋甚健,不要为~两句话惹着她又谈个不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