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0:58:0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25:25
成语“了不长进”的字面意思是“达不到进步的程度”,其基本含义指的是一个人在学*、工作或其他方面没有取得明显进展,停滞不前。
“了不长进”的具体来源并不明确,但它通常被认为是口语化的表达,反映了人们对个人成长和进步的期待。在传统文化中,进步和学*是被高度重视的,因此,“了不长进”这一成语反映了对这种期待未能实现的失望。
“了不长进”可以用于多种场合:
同义成语:停滞不前、无所作为、毫无进展
反义成语:不断进步、日益增长、蒸蒸日上
该成语反映了社会对个人成长的期望。在*文化中,学和进步被看作是个人价值的重要体现。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普遍希望自己在各个领域不断进步,因此,“了不长进”往往带有一种批评的语气,指出个体未能达到社会期待的标准。
“了不长进”在使用时通常带有一种失望或无奈的情感。它可能引发对自我反思的联想,让人思考自己的成长与努力,进而激励人们去改变现状,追求进步。
在我的学过程中,有时会感到自己在某些科目上“了不长进”。例如,在数学上,我反复做错同样的题目,导致我感到沮丧。这让我意识到,可能需要调整学方法,寻求帮助,才能真正取得进步。
在某个故事中,有一个年轻人叫小明,他一直渴望成为一名优秀的画家,但总是“了不长进”,画作没有任何变化。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位老画家,老画家告诉他:“艺术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唯有不断尝试与反思。”小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风格,开始了他的艺术之旅。
在英语中,可以用“stagnant”来描述没有进步的状态。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但两者都传达了对进步的渴望和对停滞不前的批评。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也存在,如“水涨船高”则强调进步的必然性。
通过对“了不长进”的全面分析,我认识到它不仅是一个描述个人成长状态的成语,还反映了社会对进步的重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传达情感和观点,同时也促使我们反思自己的成长与努力。
身与君别多年,君义言了不长进。
《老残游记》第十三回:“老残道:‘我看你这人,了不长进,将来如何是好?’”
《儒林外史》第十回:“那人道:‘我看你这孩子,了不长进,将来如何是好?’”
《红楼梦》第二回:“贾政道:‘你这孩子,了不长进,读书不成,习武不就。’”
《聊斋志异·聂小倩》:“此人了不长进,终日游荡,无所事事。”
《宋史·王安石传》:“安石为人,了不长进,好为大言。”
甥~,今且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