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3:57:0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29:29
“嚎啕大哭”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大声哭泣,形容非常悲伤或痛苦,哭声震天动地。它通常用来形容人因极度伤心或极大痛苦而失控地哭泣。
“嚎啕”本义指的是像狼一样的叫声,形容声势浩大。成语“嚎啕大哭”最早见于《左传》,用以描绘悲痛至极的哭泣场景。它传达出一种无法自控的情感,常用于文学作品中,强调情感的强烈程度。
该成语可用于多种场合: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哭泣常常被视为一种情感宣泄的方式,尤其是在丧礼或悲痛的场合。随着现代社会的变化,人们对情感表达的方式变得更为多样,但“嚎啕大哭”依然适用于表达极度悲伤的情景,反映了人们对情感的真实体验。
“嚎啕大哭”让我联想到失去和悲伤,这种情感反应常常让人感到无助和痛苦。通过这一成语,我意识到情感的表达是人类共通的经历,能够引起共鸣和理解。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我因失去一位亲人而感到非常悲痛。在葬礼上,我忍不住嚎啕大哭,周围的人也受到感染,共同分享这份悲伤。这个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嚎啕大哭”的真正含义。
在我写的一首诗中,我尝试融入“嚎啕大哭”:
月明点滴泪如雨,
深夜孤影嚎啕哭。
往昔欢笑无影踪,
心中悲痛难自抑。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 "cry one's eyes out",意指大声痛哭。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在悲伤情境中的情感共鸣是类似的,反映了人类对于悲痛的共同理解。
通过对“嚎啕大哭”的学,我更加理解了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成语不仅仅是词汇的积累,更是文化和情感的载体。它们帮助我们更生动地传达情感,增进交流的深度。
今日看他悲哀欲绝,心里更加不忍,竟嚎啕大哭起来。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闻之,嚎啕大哭,曰:‘吾欲为天下除害,而天下反害吾,吾何以生为!’”
《后汉书·袁绍传》:“绍闻之,嚎啕大哭,曰:‘吾欲为天下除害,而天下反害吾,吾何以生为!’”
《汉书·王莽传》:“莽闻之,嚎啕大哭,曰:‘吾欲为天下除害,而天下反害吾,吾何以生为!’”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闻之,嚎啕大哭,曰:‘吾与汝等共患难,今汝等皆死,吾何以独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公子重耳闻之,嚎啕大哭,曰:‘吾父之死也,吾何以生为!’”
我情不自禁地~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