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7:26:2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29:45
成语“嚼墨喷纸”的字面意思是“将墨水咀嚼后喷洒在纸上”,形象地描绘出一种写作时的状态。基本含义是形容书法或文字表达的极为生动,或指写作时不断思考、琢磨的过程。它常常用来形容写作的艰辛和对文字的深入思考。
“嚼墨喷纸”并没有明确的历史来源或典故,可能是近现代文学中出现的一个形象表达,强调写作过程的艰辛与细致。可以推测,它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书法和写作的重视,以及在创作中所付出的努力与思考。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嚼墨喷纸”在特定文化背景中,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书法和文字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虽然数字化写作逐渐取代了传统书写,但这种对文字的珍视和深刻理解依然存在。它在鼓励对写作认真态度方面,依然有其适用性。
该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对创作过程的共鸣和理解,反映了努力和坚持的重要性。在写作时,我常常感受到“嚼墨喷纸”的艰辛与快乐,它提醒我们,好的作品往往需要经历反复的推敲与思考。
在我大学时期写论文时,常常会感到“嚼墨喷纸”的疲惫。每次在图书馆里埋头苦读、思考时,我会深刻体验到这个成语所传达的写作艰辛。每当最终完成一篇论文时,那种成就感又让我觉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在静谧的夜晚,我坐在书桌前, 手握笔,心中思绪翻涌如潮。 “嚼墨喷纸”间,字句渐成行, 思考的辛苦,化为纸上花香。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writing is rewriting”,强调写作过程中的反复修改和思考。这与“嚼墨喷纸”在对写作过程深刻重视的态度上有相似之处,但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通过对“嚼墨喷纸”的分析,我深刻理解了写作不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思考与情感的结合。这一成语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提醒我们重视写作过程的投入与思考,促进我们在表达中更加严谨和细致。
班孟者,不知何许人……又能吞墨,舒纸著前,嚼墨喷之,皆成文字,满纸各有意义。
《旧唐书·文苑传上·王勃》:“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勮,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勃文章宏放,非常人所及,炯、照邻可以企之。勃尝谓人曰:‘吾文章可以嚼墨喷纸,一扫千言,何难哉!’”
《明史·文苑传二·徐渭》:“渭天才超轶,诗文绝出伦辈。善草书,工写生。尝自言:‘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其画,山水、人物、花鸟、竹石,靡不超妙。诗文,嚼墨喷纸,皆成奇趣。”
《清史稿·文苑传一·钱谦益》:“谦益为文,博瞻闳肆,诗尤工,与吴伟业、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其为诗,嚼墨喷纸,往往得古人之所未发。”
《宋史·文苑传六·米芾》:“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特妙于翰墨,沉着飞翥,得王献之笔意。画山水人物,自名一家,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其初见徽宗,命书屏风,即成,落笔遒劲,赐砚尤异,嚼墨喷纸,皆以为神。”
《新唐书·文艺传中·李邕》:“邕少知名,文章豪迈,善属文,尤长碑颂。虽贬职,犹不废其业,嚼墨喷纸,以成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