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8:37:4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8:21:34
“天理人情”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天理”代表自然法则和宇宙规律,而“人情”则指人类的情感和社会关系。整体上,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强调在处理事务时,要兼顾道德伦理(天理)和人性情感(人情),即在做决策时需要考虑公正与同情心的结合。
“天理人情”这一成语的具体出处并不明确,但它蕴含了**传统文化中对道德和人性的思考。在儒家思想中,天理和人情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常常被用来讨论道德伦理的界限和社会行为的规范。例如,孔子曾强调“仁”的重要性,提倡在为人处世时要考虑他人的感受。
“天理人情”在文学作品中常用于讨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道德选择的矛盾。在日常对话中,人们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表达对某个**的看法,尤其是当涉及到公平与情感冲突时。在演讲中,使用“天理人情”可以增强论述的说服力,强调道德与人性的结合。
在**传统文化中,天理与人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道德伦理与社会行为的复杂性。在现代社会,随着法律和道德观念的变化,这一成语依然适用,尤其是在涉及社会正义和人道关怀的讨论中。
“天理人情”给人的情感反应是复杂的,常常引发对道德困境的思考。它提醒人们在生活中要平衡理性与感性,既要遵循道德,又要理解他人的情感。
在我的生活中,曾遇到过一个朋友因家庭原因无法按时还钱的情况。虽然我很需要那笔钱,但我最终选择了理解他的处境,决定延长还款期限,正是出于对“天理人情”的考虑。
在一个秋天的夜晚,月光洒在静谧的大地上,仿佛在诉说着天理人情的故事。一个孤独的旅人站在路口,面临着选择的时刻:是遵循心中的道德准则,还是倾听内心的情感呼唤?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moral vs. emotional considerations”,虽然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但同样强调道德与情感之间的平衡。在西方文化中,伦理学与人文关怀的讨论也时常涉及这一主题。
通过对“天理人情”的学*,我深刻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做决策时需要考虑道德与情感的交织。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思考问题时更加全面和深入。
孔子抱圣人之心,彷徨乎道德之域,逍遥乎无形之乡,倚天理,观人情,明始终,知得失。
《明史·海瑞传》:“瑞曰:‘天理人情,不可不察也。’”
《宋史·岳飞传》:“飞曰:‘天理人情,不可不察也。’”
《后汉书·杨震传》:“震曰:‘天理人情,不可不察也。’”
《汉书·刑法志》:“天理人情,不可不察也。”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天理人情,不可不察也。’”
吾岂不爱将军雄杰,但~上,难以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