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8:06:2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4:32:57
“百口难分”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有一百个人的嘴也难以分辨”,比喻事情复杂,难以理清真相或分辨是非。它常用来形容在争议或纷争中,众人各执己见,难以达成共识。
“百口难分”源于古代汉语,虽然具体的出处不详,但可以推测其与古代的辩论、争论场景有关。在古代文学或史书中,常常会出现对复杂情况的描写,表明众人对于某一**或事实的不同看法及其难以统一的局面。
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法律案件、社会争议或政治斗争中的复杂局面。在日常对话中,也可以用来形容朋友之间的争执或意见不合。它在文学作品中常用作冲突的隐喻,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障碍和误解。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成语往往反映出社会人际关系的复杂性。“百口难分”体现了人们在沟通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尤其是在意见分歧较大时。这种情况在现代社会依然存在,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中常常出现类似的现象。
“百口难分”让我联想到争吵和冲突带来的烦恼,常常会感到无奈和困惑。它提醒我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保持冷静和理智,寻求更客观的观点。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历过一次小组讨论,大家对项目的方向意见不合,最终导致讨论十分激烈,真是“百口难分”。后来,我们通过引导和整理思路,达成了共识,避免了不必要的矛盾。
在一个静谧的夜晚,月光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仿佛在诉说着无数个“百口难分”的故事。湖水静静流淌,似乎在倾听那些无法言说的心声,宛如人心的迷雾,难以分辨。
在英语中,“百口难分”可以用“too many cooks spoil the broth”来表达,意指参与者过多反而导致事情难以顺利进行。两者都强调在意见分歧和复杂情况下的困扰。
通过对“百口难分”的分析,我认识到在沟通与理解中,不同的声音和意见是不可避免的。这个成语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提醒我在讨论中要耐心倾听,努力寻求共识。
虽有百口而莫辩其辜。
《明史·海瑞传》:“瑞曰:‘百口难分,吾何以自辩?’”
《宋史·岳飞传》:“飞曰:‘百口难分,吾何以自白?’”
《后汉书·袁绍传》:“绍曰:‘百口难分,吾何以自明?’”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子产曰:‘百口难分,吾何以对?’”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吾闻之矣,百口难分。’”
这薄幸两字,我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