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9:22:0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4:32:54
“百口同声”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一百个人的声音都一样,形容许多人同时说出同样的话。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大家的意见一致,或是对某一事物的看法完全相同。
“百口同声”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原文为“百口相传”,后逐渐演变为“百口同声”。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对集体声音和共识的重视,强调了在特定情况下,众人的声音可以形成一致的看法或立场。
“百口同声”常用于表达社会舆论、集体决策或团体意见的场合。例如,在政治演讲中,某一政策得到广泛支持时,可以说“大家对这项政策‘百口同声’”;在文学作品中,描述一个村庄的人们对某一**的共同看法时,也可以用到这个成语。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集体主义思想占有重要地位,因此“百口同声”反映了人们对群体意见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适用,尤其在社会、公共政策讨论中,能够体现出集体的力量和声音。
“百口同声”给人一种团结一致的感觉,能够引发对共同目标和集体力量的思考。在表达时,能够传达出一种强烈的共鸣和情感归属感。
在日常生活中,曾经参与过一次社区会议,大家对改善小区环境的提案表现出‘百口同声’的支持,这让我深刻体会到集体的力量与共识的重要性。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使用:
春风化雨润心田,
百口同声赞岁年。
共创和谐美家园,
携手并肩向未来。
在这里,通过“百口同声”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speak with one voice”,虽然意思相近,但在使用时可能更重视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平衡,而“百口同声”则更强调一致的声音。
“百口同声”不仅是一个反映人们意见一致的成语,也体现了集体智慧和力量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教会了我们如何在合适的场合使用成语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感染力。通过对这个成语的学,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的丰富性。
时已亭午,小珠跌坐坟下,哭个不住。末后秃头与跟人劝止,大众百口同声,小珠方停了哭,谢了善人村父老,就到秃头家来。
《清史稿·曾国藩传》:“湘军百口同声,皆愿效死。”
《明史·海瑞传》:“士民百口同声,皆称瑞为青天。”
《宋史·岳飞传》:“军中百口同声,皆愿死战。”
《旧唐书·李林甫传》:“百口同声,皆言林甫忠清。”
《晋书·王敦传》:“百口同声,皆云:‘敦必不反。’”
他们~,一致推选你为救险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