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52:0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4:32:57
成语“百口莫辩”的字面意思是“有百口也无法辩解”,指的是在面对众多指责或误解时,根本无法为自己辩解清楚。基本含义强调了在特定情况下,言辞再多也无法改变他人的看法或澄清事实,常用于形容冤屈或受委屈的状态。
“百口莫辩”出自《左传》,原文为“百口所辩,莫之容”。成语的形成与古代社会中人们对言辞和舆论的重视有关。在历史上,辩论是解决争端的重要方式,而若是连辩解的机会都没有,便显得尤为无助。
该成语可用于多种场合,包括: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辩论和言辞的力量被视为重要的修养。然而,"百口莫辩"则反映了一个矛盾的现实:在某些情况下,真相并不总能得到认可,舆论和偏见可能会压倒事实。这一成语在现代社会中依然适用,尤其是在社交媒体发达的今天,误解和偏见更为普遍。
这个成语往往带有悲伤和无奈的情感,令人联想到面对误解时的孤立无援。它让我思考了在沟通中,表达和理解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面对误解时保持冷静。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有一次因为一件小事被朋友误解,尽管我试图解释,但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最终我也只能接受这个结果,感到“百口莫辩”的无奈。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使用:
百口莫辩情何堪,孤舟一叶随波翻。
长河落日孤影行,谁知心中万般难。
通过这样的表达,传达了在误解与孤独中挣扎的情感。
在英语中,可以用“at a loss for words”来表达类似的意思,但它更多地强调了在某种情况下无话可说的状态,而不完全是冤屈的感觉。在日语中,“言葉を失う”也有类似的含义,但同样缺乏“百口莫辩”所包含的冤屈感。
通过对“百口莫辩”的深入了解,我认识到语言的力量与局限性。在交流中,面对误解时的应对方式至关重要。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提醒我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沟通的开放性,努力去理解他人。
虽有百口而莫辩其辜。
《宋史·岳飞传》:“飞曰:‘吾闻之矣,百口莫辩。’”
《晋书·王衍传》:“衍曰:‘吾闻之矣,百口莫辩。’”
《后汉书·袁绍传》:“绍曰:‘吾闻之矣,百口莫辩。’”
《汉书·王莽传下》:“莽曰:‘吾闻之矣,百口莫辩。’”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吾闻之矣,百口莫辩。’”
玉林和忠和醒悟了,一打便是祸事,若是李三顺身上有了伤,便~,“官司”非输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