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0:38:1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8:47:00
“妒贤疾能”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嫉妒有才干的人”。它形容对有才能的人心生妒忌,特别是对那些比自己更优秀、表现更出色的人感到不满和憎恨。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在竞争中常见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在职场和社会交往中。
成语“妒贤疾能”出自《尚书》。在《尚书·舜典》中提到:“惟舜之德,克明而志,妒贤疾能。”这里反映了古代对贤能之人的重视,以及对妒嫉心理的警惕。这个成语在历史上被多次引用,成为了描述嫉妒心理的经典表达。
“妒贤疾能”常用于描述职场、学术和社交场合中个人之间的竞争关系。在文学作品中,它可以用来描写角色之间的冲突和心理斗争。在日常对话中,人们也会用它来形容某些人对其他人才能的嫉妒。例如,在公司中,一位员工因为同事的表现优异而感到不满时,可以说他“妒贤疾能”。
在**文化中,嫉妒心理被视为一种负面情绪,古代文人常常提到要克服这种心理,以便更好地团结合作。现代社会中,随着竞争的加剧,妒贤疾能的现象依然存在,尤其在职场中,如何处理这种情绪成为了人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妒贤疾能”这个成语常常让我联想到职场中的竞争与合作。它引发了对人性复杂性的思考,尤其是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嫉妒往往会扭曲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这样的思维使我更加意识到,应该以包容的态度面对优秀的人,而不是心生妒忌。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有一次在学校里,一位同学因为在比赛中赢得了奖项而受到其他同学的冷落。我意识到这种妒贤疾能的现象,对大家的合作和友谊造成了影响。我尝试鼓励大家一起庆祝他的成就,希望能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写:
月下独行思千绪,
妒贤疾能心未宁。
若能共赏荣光影,
何必独自怨长生。
这首诗试图表达妒忌的心态如何影响心情,并呼吁大家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如“jealousy of the gifted”,同样传达了对才华出众者的嫉妒情绪。不同文化中,嫉妒常常被视为一种人性弱点,反映了人们在竞争和比较中的普遍心理。
通过对“妒贤疾能”的学,我意识到嫉妒不仅是个人情绪的反映,也影响了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理解这个成语及其内涵,有助于我在生活中更加理智地对待他人的成功,培养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这对语言学和交流能力的提升也有着重要意义。
至林甫,[帝]曰:‘是子妒贤疾能,举无比者。’
《荀子·非十二子》:“若夫充虚之相施易也,坚白同异之分隔也,是聪耳之所不能听也,明目之所不能见也,辩士之所不能言也,虽有圣人之知,未能偻指也。”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论语·卫灵公》:“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