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57:4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3:35:20
成语“伤心疾首”字面意思是因悲伤而捶首,形容悲痛至极、心情沉重。它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悲伤和痛苦的情感,通常指对某人或某事的极度失望或哀伤。
“伤心疾首”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原文是“伤心疾首,慨然长叹。” 这句话表达了对国家和家族的忧虑与悲伤,反映了古人对社会动荡的关切。此成语经过历史的演变,逐渐演变为用以描述个人情感的词汇。
“伤心疾首”常用于文学作品、影视剧、演讲以及日常对话中,尤其是在表达对某种重大损失或悲剧的感受时。例如:
在文化中,悲痛是一种深刻的情感表达,常常与家庭、友情、国家等紧密相连。“伤心疾首”不仅反映了个人情感,也折射出社会对失去的惋惜。在现代社会,虽然生活节奏加快,但人们依然会在特定中表达出这种强烈的情感。
“伤心疾首”带给我的情感反应是深切的同情与共鸣。在使用时,我常常联想到生活中的重大失去,如亲人离世、友情破裂等,这样的情感表达让我在沟通时更具感染力。
在我生活中,曾经有朋友因家庭变故而痛苦不已,我用“伤心疾首”来形容他的状态,这不仅让他感受到我的理解,也帮助我更好地表达对他情感的关怀。
在一次写作练*中,我尝试将“伤心疾首”融入到一首诗中:
月照孤庭影,悲声随风起。
伤心疾首泪,难诉心中情。
在这里,成语不仅传达了情感,也增添了诗的韵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heartbroken”,用于形容失恋或重大损失带来的悲痛。尽管文化背景不同,但都能传达出深切的情感共鸣。
“伤心疾首”作为一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理解和表达悲痛时更为精准。在语言学*中,这种情感色彩浓厚的词汇,让我的表达更为生动和有深度。
吾民伤心疾首之事,孰有过于是耶!
《晋书·王导传》:“导知敦不臣,虑其为乱,乃密表请徙屯于豫章。敦不从,导忧愤成疾,上疏乞骸骨,不许。”
《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后常以皇嗣未立,数进规谏,帝深纳之。及后有疾,特令不受医药,遂崩。”
《汉书·王莽传下》:“莽忧懑不能食,亶饮酒,啖鳆鱼。读军书倦,因冯几寐,不复就枕矣。莽妻以莽数杀其子,涕泣失明。莽因作《告天策》,自陈功劳,千余言。莽妻死,谥曰‘孝睦皇后’,葬渭陵长寿园西,令永侍文母,名陵曰‘亿年’。”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沈汨罗以死。”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郑伯如楚,子家与之言,郑伯伤心疾首,涕泣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