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7:46:2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8:46:42
“妍蚩好恶”是一个成语,由四个字组成。其中:
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对美丽的事物喜欢,对丑陋的事物厌恶。基本含义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审美观念和个人喜好的态度,通常用以形容一个人对美丑的强烈偏好。
“妍蚩好恶”出自《礼记·大学》,其中提到“美恶之所好,德之所受”。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儒家对于道德与审美的重视,强调了个体对于美与丑的主观判断及其与道德的关系。
“妍蚩好恶”可以用于多个场景: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审美观念受到儒家、道家等多元思想的影响。美与丑不仅是个人的审美选择,还涉及社会价值观的体现。在现代社会,随着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妍蚩好恶”的表现更加丰富,人们的审美标准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
“妍蚩好恶”让我联想到个人情感对美的追求与反思。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美丽的事物而心生向往,而对丑陋的事物则产生厌恶。这种情感反应影响着我们的选择、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参加过一次艺术展览,展出的作品让我对“妍蚩好恶”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同的作品引发了我对美与丑的思考,也促使我意识到审美的主观性和多样性。
在诗歌创作中,我尝试将“妍蚩好恶”融入一首小诗:
美丽花开映春光,
丑石孤立自生长。
妍蚩好恶人心识,
各有各的美与伤。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强调审美的主观性。不同文化对美的标准和欣赏角度各有千秋,反映了各自的历史、哲学和社会背景。
通过对“妍蚩好恶”的学*,我深刻体会到审美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对我们思维和表达的影响。这个成语不仅帮助我理解了个人的喜好与社会的审美标准之间的关系,也促使我在日常交流中更加关注对美的认知和表达。
妍蚩好恶,可得而言。
《清史稿·文苑传二·吴伟业》:“伟业诗文,皆有妍蚩好恶,而其文尤长于叙事。”
《宋史·文苑传六·李廌》:“廌喜论古今治乱,条对恳直,文多奇,虽善知人,不能自知其妍蚩好恶。”
《旧唐书·方伎传·孙思邈》:“至于汤药一物,少兼妍蚩好恶,虽有差别,亦须精晓。”
《颜氏家训·文章》:“然而自古文人,多陷轻薄……其妍蚩好恶,可得而言。”
《文心雕龙·辨骚》:“妍蚩好恶,可得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