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2:48:0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8:47:18
“妖形怪状”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指形状奇特、怪异,通常用来形容一些不寻常的事物或现象。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妖怪的形状和怪异的状态”,暗示着一种令人惊奇或恐惧的外在表现。
“妖形怪状”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来源,但可以推测它与**古代文学中常见的妖怪、鬼神等形象有关。在许多古代文献中,妖怪是常被描述为外形奇异、令人不安的存在,因此这一成语也反映了这种文化背景。
该成语在文学作品中常用于描写神秘或超自然的事物。例如,在古典小说或民间故事中,描述妖怪、鬼魂的形象时,可以用“妖形怪状”来增强其神秘感。在日常对话中,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些异常的现象或人的外貌,例如:“那幅画真是妖形怪状,让人看了不寒而栗。”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妖怪常常被视为超自然的存在,代表着未知和恐惧。现代社会中,随着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增加,妖形怪状的事物可能被用来表达对个性、创造力的赞赏,也可能反映出对传统观念的挑战。
“妖形怪状”这个成语往往带有一种神秘、惊悚的情感反应。它激发了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同时也可能引发恐惧或不安。在表达时,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描述更为生动。
在生活中,我曾经参加过一个艺术展览,展出的作品大多采用了“妖形怪状”的风格,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这让我意识到,奇异的形态和色彩能够引发观众的深思和讨论。
在一个故事中,可以描述一个古堡,里面藏着一幅画,画中描绘的生物“妖形怪状”,它似乎在向观众诉说着一个古老的秘密。每当夜深人静时,画中的生物便会在月光下闪烁,仿佛要走出画框,带领人们进入另一个世界。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grotesque”,用以形容非常奇特或异常的形态。这种表达在西方文化中也常带有一种恐怖或怪诞的色彩,反映了人们对非凡事物的复杂情感。
通过对“妖形怪状”这个成语的学,我认识到它不仅仅是形容词的组合,更是文化、情感和社会背景的体现。它在语言学中帮助我更加丰富地表达思想,特别是在描述独特或非凡事物时,能够增添一种神秘的色彩。
他离开了营在路上走时,总看见那些妖形怪状又怪好看的女人。
《镜花缘》第六十回:“那妖精变作一个老妪,妖形怪状,走到众人面前,假意乞食。”
《红楼梦》第八十一回:“只见那妖精变作一个美貌女子,妖形怪状,走到宝玉面前,假意献媚。”
《水浒传》第四十回:“那妖精变作一个妇人,妖形怪状,走到林冲面前,假意啼哭。”
《聊斋志异·画皮》:“见一女子,妖形怪状,面如蓝靛,目若铜铃,手持利刃,向人索命。”
《西游记》第二十七回:“那妖精脱命升空,现出本相,乃是一个白骨夫人,妖形怪状,十分可怖。”
那副怪样子我就看不惯,野鸡不像野鸡,~,男人不在家,不三不四的男人一个个的带到家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