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7:00:2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57:35
“丹楹刻桷”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红色的楹柱和雕刻的桷木。成语中的“丹”指的是红色,象征着吉祥和喜庆;“楹”是指房屋的柱子;而“刻桷”意指雕刻的横梁。这一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华丽的建筑或精美的装饰,尤其是古代宫殿、庙宇等建筑物的华美景象。
“丹楹刻桷”出自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在这首诗中,王勃描绘了滕王阁的壮丽景象,其中提到“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意境,体现了古代建筑的美丽与壮观。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展现了文化和历史的深厚底蕴。
“丹楹刻桷”常用于文学作品、建筑评论、旅游宣传等场合,用以描绘古代建筑的华丽。比如,在描述古代宫殿时,可以说:“这座宫殿的丹楹刻桷,展现了当时工匠的高超技艺。”在日常对话中,若谈及某个历史遗址的美丽,也可以使用这个成语。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建筑的美丽不仅是审美的体现,更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丹楹刻桷的建筑常常是皇家或重要场所,象征着权力与信仰。在现代社会,虽然建筑风格发生了变化,但对传统文化的追求与传承仍然存在,成语依然适用于古建筑的描述和文化遗址的保护。
“丹楹刻桷”让我联想到古代的诗词歌赋,以及那种对美的追求和对历史的尊重。它不仅仅是一个建筑的描述,更是一种文化自豪感的体现,激发了我对历史的好奇和探索。
在一次历史旅游中,我参观了一座古老的庙宇,看到那些保存完好的丹楹刻桷,深感震撼。那一刻,我不仅看到了建筑的美,更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便在日记中写下了这个成语,用以表达我的感受。
在一首描写古代文化的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丹楹刻桷”:
晨曦初照古楼台,
丹楹刻桷映霞开。
往事如烟随风逝,
唯留余音在心回。
通过这样的创作,展现了古代建筑之美和对历史的追忆。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用“magnificent architecture”来描述华丽的建筑,但缺乏成语的浓厚文化背景。在其他文化中,例如日本的“古民家”,也有类似的古老建筑之美,但其文化内涵和形式各有不同,展现了不同文化对建筑艺术的独特理解。
通过对“丹楹刻桷”的学*,我认识到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这个成语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传统文化的美和精髓,同时也启发我在日常表达中,努力使用更为丰富的词汇,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刻其桷,皆非礼也。
《晋书·礼志》:“丹楹刻桷,非礼也。”
《后汉书·宦者列传》:“丹楹刻桷,非礼也。”
《汉书·王莽传》:“莽为丹楹刻桷,非礼也。”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之庙,丹楹刻桷,非礼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丹楹刻桷,非礼也。”
园中筑起三层高台,中间建起一座绛霄楼,画栋雕梁,~,四围朱栏曲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