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3:48:2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13:56:30
“饥肠辘辘”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肚子饥饿得发出辘辘声响。它用来形容人饥饿得非常厉害,常常用于形容迫切的、急切的想要吃东西的状态。引申义上,可以用来形容人心中急切渴望某事。
“饥肠辘辘”源自古代诗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月夜忆舍弟》。诗中描绘了饥饿的感受,生动地表达了因饥饿而产生的种种情绪。成语中的“饥肠”意指饥饿的肠子,而“辘辘”则形容肚子因饥饿而发出的声音。
在日常对话中,“饥肠辘辘”常用于形容人们在等待饭菜时的焦急心情。在文学作品中,它可以用来描绘人物的生存状态或心理感受。此外,在演讲或写作中,使用此成语可以增强表达的生动性,传达出一种迫切的情感。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食物不仅是生存的需要,也是人际交往和家庭团聚的重要部分。因此,“饥肠辘辘”不仅反映了身体对食物的渴望,也隐含着对家庭温暖和团聚的向往。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这一成语依然适用,反映了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对食物和安全感的渴望。
“饥肠辘辘”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焦急、渴望和期待。它不仅可以引发对美食的向往,也能引发对温暖和满足的思考。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那些忙碌的日子,尤其是长时间工作后,面对丰盛晚餐时的感动。
在一次长途旅行中,我和朋友们提前规划的行程因为堵车而延误。当我们终于找到一家餐馆时,大家都饥肠辘辘,肚子里空空如也,那一刻的美食更加美味,令人难以忘怀。
在寒冷的冬夜,窗外飘着雪花,我坐在火炉旁,饥肠辘辘,心中幻想着热腾腾的饺子在锅中翻滚,香气四溢,仿佛那是冬季最温暖的慰藉。
在英语中,与“饥肠辘辘”类似的表达是“starving”,它同样用来形容极度饥饿的状态。在其他文化中,如西方的饮食文化,也存在对饥饿状态的描绘,但可能没有像汉语中这样生动的成语来表现。
通过对“饥肠辘辘”的学,我深刻体会到语言的丰富性和表现力。这个成语不仅是对生理需求的描述,更是对人类情感和社会关系的反映。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和情感,增强交流的生动性。
而枵肠辘辘,饥不可堪。
这时已错了传膳的时刻,都是天色微明吃的早饭,至此无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