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5:43:0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24:16
成语“恶紫夺朱”字面意思是“恶劣的紫色夺走了美好的红色”。在引申意义上,它形容丑陋的事物或人取代了美好的事物,通常用来批评某些不良现象或人。
“恶紫夺朱”出自《后汉书·光武帝纪》。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人对于美与丑、善与恶的强烈对比,强调了负面事物对正面事物的侵蚀。历史上,这一成语常在对比中用以警示人们要警惕坏事物的影响。
在文学作品中,该成语常用于描绘社会现象,尤其是在揭示社会丑恶面时。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形容某些人或事物的影响力对良好事物的损害。在演讲中,这一成语可用于强调改善社会风气的重要性。
在**传统文化中,美与丑、善与恶的对立是重要主题。成语“恶紫夺朱”体现了对社会风气变化的关注。在现代社会,随着各种文化的交融,这一成语的适用性依然存在,尤其是在对抗不良风气的语境中。
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感到无奈和愤怒。它引发了对美好事物被忽视的惋惜,同时也激励我去关注、保护那些美好的事物。
在一次学校活动中,我看到一些优秀的同学因为个别行为不端的学生而被忽视。我用“恶紫夺朱”这句话来提醒大家,要关注那些真正值得赞赏的人,而不是被负面影响所遮蔽。
在一首现代诗中,我尝试用“恶紫夺朱”来表达社会的失落:
在城市的喧嚣中,
红色的希望渐行渐远,
恶紫的阴影悄然逼近,
掩盖了那份温暖的光。
在英语中,可以用“the bad drives out the good”来表达类似的意思。这种表达虽然在文化背景上有所不同,但在本质上都传达了相同的警示。
通过对“恶紫夺朱”的学*,我认识到语言的力量,以及成语在表达情感和思想方面的重要性。这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更加关注社会现象,激发了我对美好事物的保护意识。
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后汉书·舆服志下》:“古者君臣佩玉,尊卑有度,上有韨,贵贱有殊。佩,所以章德也。服,所以表贵贱也。故孔子曰:‘恶紫之夺朱也。’”
《汉书·王莽传下》:“莽恶紫之夺朱,故服纯衣。”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曰:‘恶紫之夺朱,恶郑声之乱雅乐,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齐侯恶紫之夺朱也,故服纯衣。”
《论语·阳货》:“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据此贼情理难容,伤时务,坏人伦,罪不容诛,一心待偎红倚翠,论黄数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