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48:0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30:08
“悲痛欲绝”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悲伤到极点,无法忍受”。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种极度的悲痛情绪,通常是在遭遇重大损失或悲惨**后的表现。
“悲痛欲绝”出自《左传》。在古代文献中,常用来描述因失去亲人或遭遇重大打击而表现出的深切悲痛。成语中的“欲”表示接近的意思,而“绝”则表示极限,整个成语强调了悲痛的程度之深,几乎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
在文学作品中,常常用“悲痛欲绝”来描绘人物在面对亲人离世或重大失误时的痛苦心情。在日常对话中,人们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表达对某个**的强烈悲伤,例如朋友的去世、亲人的离去等。在演讲中,使用该成语则可以加强情感的表达,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共鸣。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亲情与悲痛紧密相连,失去亲人被视为一种极大的痛苦。因此,“悲痛欲绝”不仅仅是一个情感表达,更是对家庭、亲情深厚的文化认同。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依然适用,尤其是在面对意外事故、自然灾害等情况下。
“悲痛欲绝”带给人的情感反应往往是深刻的同情和共鸣。在听到他人分享自己失去亲人的故事时,常常会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和心痛。这种情感让我们更加珍惜身边的人,也促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关注他人的情感需求。
在生活中,我曾经历过一位亲友的离世,心中感到的悲痛正是“悲痛欲绝”的真实写照。在参加追悼会时,看到亲友们泪流满面,我深刻理解了这一成语的含义。
在一首诗中,我试图融入这个成语:
月照孤坟影如烟,
泪洒黄昏夜渐寒。
悲痛欲绝难自禁,
心随孤影共徘徊。
通过这样的表达,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和表现力。
在英语中,类似表达可以是“heartbroken”或“grief-stricken”,同样用来描述失去亲人的痛苦。然而,在不同文化中,对悲痛的表达方式和社会*俗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某些文化中,悲痛是公开表现的,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可能更倾向于内敛和克制。
通过对“悲痛欲绝”的学*,我更加理解了语言中情感的表达及其重要性。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适当地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更好地传达情感,增强表达的力量。这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能力,也让我在与他人沟通时更加敏感和细腻。
她那人间的爱人悲痛欲绝,日日在她变成的土山下面,跪着呜咽哭啼,直到死在这山脚下。
《宋史·文天祥传》:“天祥闻国亡,悲痛欲绝,乃作《正气歌》以自励。”
《唐诗三百首·王维·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悲痛欲绝处,泪湿青衫袖。”
《左传·宣公十五年》:“晋侯闻之,悲痛欲绝,乃命左右曰:‘吾其死矣!’”
《红楼梦》第九十八回:“宝玉听了,悲痛欲绝,泪如雨下。”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闻之,悲痛欲绝,乃自刎于乌江。”
她听到儿子遭到车祸的消息,悲痛欲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