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8:54:1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00:58
成语“枵肠辘辘”的字面意思是“空肚子咕咕叫”。“枵”意为空,“肠”指肠子,“辘辘”是形容肚子因饥饿而发出的声音。基本含义是形容人因饥饿而感到肚子空虚,常用来形容饥饿或迫切需要食物的状态。
“枵肠辘辘”出自《庄子·外物》,原文为“枵肠而辘辘”。庄子在文中借用这个形象,表达了对物质欲望的淡泊与对精神追求的渴望,旨在讽刺那些过于追求物质享受的人。
这个成语可以在多种场景中使用:
在特定文化背景中,饥饿不仅是生理现象,也与社会阶层和经济状况密切相关。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讨论食物安全、贫困和社会不平等时,能够引发公众的关注与同情。
“枵肠辘辘”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同情和不安。它唤起了对饥饿的恐惧和对温饱的渴望,也反映了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在表达时,这个成语能有效传达出紧迫感和需求感。
在一次旅行中,我和朋友们因为赶时间未能吃早餐,走在路上时一起感到“枵肠辘辘”,于是我们开玩笑地说:“看来我们得找个地方填饱肚子了。”这使我们之间的气氛更加轻松,也缓解了饥饿的焦虑。
在一首诗中可以写道:
晨光初照,枵肠辘辘,
窗外鸟鸣,唤醒我梦。
温暖面包,香气扑鼻,
一口入心,忘却饥苦。
通过将成语融入诗歌中,不仅展现了饥饿的状态,也表达了对食物的渴望。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a growling stomach”,意指肚子因饥饿而发出的声音。尽管表达形式不同,但在英语和汉语中,饥饿的感受被同样重视,并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
通过对“枵肠辘辘”的学习,我深入理解了这个成语的丰富含义与文化背景。它不仅是一个描述饥饿的成语,更能引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习中,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如何通过生动的形象表达情感和状态,也使我在日常交流中更加灵活运用语言。
枵肠辘辘,饥不可堪。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八回:“我今儿个枵肠辘辘,哪里还有心思听你说这些闲话?”
《老残游记》第十六回:“老残笑道:‘我今儿个枵肠辘辘,哪里还有心思喝酒?’”
《儒林外史》第二十回:“那秀才道:‘我今儿个枵肠辘辘,哪里还有心思读书?’”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宝玉笑道:‘我今儿个可是枵肠辘辘,你们倒好,一个个吃得饱饱的。’”
《聊斋志异·卷十一·莲香》:“夜深人静,枵肠辘辘,闻窗外有声,启户视之,见一女子,手持莲香,谓予曰:‘君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