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0:04:4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00:46
“枯骨之余”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枯萎的骨骼残余,通常用来形容某种事物的衰败、消亡或失去活力的状态。它暗示着过去的辉煌已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是无生气的残骸。
“枯骨之余”并没有明确的历史文献记载作为其来源,但其构成的两个部分“枯骨”与“余”都能在古代文学中找到相关的用法。“枯骨”常常用来形容死亡或消逝,传达出一种悲凉的情感,而“余”则表示剩下的部分。可以推测该成语在文化传承中逐渐演变而来,象征着失去生命力的残余状态。
该成语可以广泛应用于以下场景: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生与死的对立是一个重要主题。“枯骨之余”不仅可以反映个体的生命循环,也能隐喻社会、历史的沧桑变化。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某些行业或地方的衰退同样可以用“枯骨之余”来形容,警示人们珍惜当前的繁荣。
“枯骨之余”常常引发一种悲凉的情感,联想起失去、衰败和无奈。这种意象可以让人思考生命的脆弱和历史的无情,促使人们更加珍惜眼前的事物。
在我个人的生活中,曾经去过一个曾经热闹的市场,如今却只剩下几家冷清的店铺。我在观察时,心中浮现出“枯骨之余”这个成语,让我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将“枯骨之余”融入其中:
古街静默无声息,
枯骨之余梦犹存。
往昔繁华皆已逝,
唯留影像在心中。
在其他语言中,类似表达衰败或消亡的成语也存在。例如,英语中的“the remnants of the past”或“shadows of what once was”可以传达类似的含义。不同文化对衰败的理解可能有所不同,但共同点在于都能引发对过往的反思。
通过对“枯骨之余”的学*,我深刻体会到了语言的力量及其在表达情感、思考历史中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是对衰败现象的描述,更是对生命轮回的深刻思考,提醒我们珍惜当下,反思过去。
华存卑贱,枯骨之余。自处尘垢,久染浊秽。
《晋书·王敦传》:“枯骨之余,犹能自全。”
《后汉书·袁绍传》:“枯骨之余,犹能自振。”
《汉书·王莽传下》:“枯骨之余,犹能自保。”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枯骨之余,犹能自立。”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枯骨之余,犹能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