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4:09:1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21:43
成语“恫心疾首”由“恫心”和“疾首”两个部分组成。字面意思是心中恐惧,头上疾痛。基本含义是形容心中恐惧、焦虑,甚至由于恐慌而感到头痛,常用来形容非常害怕或惧怕某种事物的状态。
“恫心疾首”出自《左传》,原文为“恫心疾首,乃至于此”,意指因恐惧而导致的痛苦。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人对恐惧心理的认识,尤其是在面对重大危机、灾难时的心理状态。
“恫心疾首”常用于描述人们在面对重大危险或不安时的心情。例如,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可能描写角色因战争、天灾等而感到的恐惧。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形容自己或他人对某件事情的极度担忧,如考试、工作压力等。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恐惧和焦虑是人类普遍的情感反应,尤其是在面对未知和危险时。“恫心疾首”不仅反映了个体的情感状态,也意味着社会环境中的不安定因素。现代社会,尽管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但人们在面临各种压力和挑战时,仍然可能感到“恫心疾首”,如经济危机、疫情等。
“恫心疾首”给人的情感反应是深切的恐惧和焦虑。这种情感常常伴随着无力感和不安,使人无法平静下来。在表达时,使用这个成语可以有效传达出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面临重要的比赛,我的状态非常紧张,甚至出现了“恫心疾首”的感觉。经过反思,我尝试调整自己的心态,最终克服了恐惧,顺利完成了比赛。
在一首现代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恫心疾首”:
黑夜降临,星辰无光,
心中涌动,恫心疾首。
梦魇缠绕,思绪如潮,
求一丝安宁,何处可寻?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fear grips”或“panic sets in”,用来形容突然的恐惧感。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在不同文化中,恐惧的心理状态是普遍存在的。
通过对“恫心疾首”的学*,我意识到恐惧在生活中的普遍性及其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加深了我对人类情感的理解。在未来的沟通中,我将更加注意使用适当的成语来传达复杂的情感与心理状态。
我先君昔事隋,职贡无废,乃贪我土宇,灭我宗祊,我是以恫心疾首,思刷厥耻。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四》:“操闻之,恫心疾首,曰:‘吾何以对天下!’”
《后汉书·袁绍传》:“绍闻之,恫心疾首,曰:‘吾何以对天下!’”
《汉书·王莽传下》:“莽闻之,恫心疾首,曰:‘吾何以自处!’”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闻之,恫心疾首,曰:‘吾何以对天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闻之,恫心疾首,曰:‘寡人其罪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