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7:20:4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22:05
“恬不知羞”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安然自若,不知道羞耻”。它形容一个人毫无羞耻心,做出一些不道德或不合适的事情时却显得非常坦然,甚至理直气壮。
该成语出自《论语·卫灵公》中的“恬恬无为,知羞耻者,未之有也。”意思是指那些内心安宁、不求名利的人,往往不会感到羞耻。这个成语在后来的文献中逐渐演变为形容那些麻木、不知羞耻的人。
“恬不知羞”多用于批评那些行为不当却毫无顾忌的人。它可以用于文学作品中,比如小说、散文中对某个人物的描写;在日常对话中,也常用来形容身边的人;在演讲中,可能用来指责社会现象或不良风气。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羞耻心被视为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恬不知羞”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个人的道德缺失,也反映了社会风气的堕落。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面对一些公共时,这个成语常被用来表达对某些人或现象的不满。
“恬不知羞”常常带有一种负面的情感色彩,令人感到愤怒或无奈。它让我联想到一些不负责任的人,做出伤害他人或社会的事情,却毫不在意的态度。这种态度让人感到失望和无力。
在我的生活中,曾遇到过一位同事,他在工作中总是推卸责任,面对上级的批评依然毫无反省之意,真是“恬不知羞”。这让我对他的职业道德产生了质疑,也促使我更加努力保持自己的责任感。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将“恬不知羞”融入其中:
在喧嚣的街头,恬不知羞,
人们的心,早已麻木如石。
道德的光辉,被利益掩埋,
谁在乎羞耻,谁还记得初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shameless”,同样指毫无羞耻心的人。然而,英语中可能更常用的表达是“brazen”,强调的是一种厚颜无耻的态度。不同文化中对羞耻的理解和评价可能有所不同,但对道德缺失的批评是普遍存在的。
通过对“恬不知羞”的学,我深刻认识到羞耻感在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对自身行为的反思,也是对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恬不知羞这一成语丰富了我的表达方式,增强了我对社会现象的敏感度。
特不解当时妇女,何以恬不知羞,岂真叔宝全无心肝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