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4:09:2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22:10
“恬不知怪”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形容人心态平和,内心安宁,不觉得有什么奇怪的事情。基本含义是指一种人对于周围事物的淡然态度,尤其是面对不寻常或不合理的事情时,表现出一种毫不在意的态度。
“恬不知怪”出自《论语·卫灵公》。该篇中有一句:“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句话强调君子应有的德行和小人的卑劣行径。成语中的“恬”意味着安静、平和,“不知怪”则表示对异常现象无所察觉,合在一起,表达了一种内心的淡定和对周围事物的无感。
“恬不知怪”可以用在多种场景中: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恬淡的心态被广泛推崇。古代哲学家提倡“无欲则刚”,强调内心的平和与淡泊,以此应对世俗的纷扰。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增大,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因此“恬不知怪”的心态也成为一种追求的理想状态。
“恬不知怪”让我联想到一种淡然的生活态度,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时,能够保持内心的安宁与从容。这种态度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帮助我们在压力中找到平衡。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有一段时间面临工作压力和人际关系的困扰。通过学*和实践“恬不知怪”的心态,我学会了不去过度在意他人的看法,保持内心的平静,反而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善了人际关系。
在某个故事中,主角在一场纷乱的战争中,周围的战友都显得惶恐不安,而他却恬不知怪,静坐于野外,享受着夕阳的余晖,心中默念:“风起云涌,我自岿然不动。”这样的描写不仅体现了他的内心世界,也突出了他与他人的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可以找到与“恬不知怪”相似的表达,如“cool-headed”或“stoic”,这些词汇同样传达了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和不受外界干扰的态度。但是,具体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可能会影响这些表达的使用和接受程度。
通过对“恬不知怪”的学*,我深刻理解到内心平和的重要性。这不仅在语言表达中丰富了我的词汇,也在思维方式上影响了我对生活的看法。面对现代社会的种种压力,学会“恬不知怪”将有助于我更好地应对挑战,保持心理健康。
既任止于训词,故权移于胥史,恬不知怪,习为故常。
《宋史·王钦若传》:“钦若恬不知怪,以为己能。”
《后汉书·袁绍传》:“绍恬不知怪,以为天命。”
《汉书·王莽传下》:“莽恬不知怪,以为神助。”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笑曰:‘此人徒能言耳,恬不知怪。’”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恬不知怪,是谓不肖。”
日久相沿,~,惜无有正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