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8:30:4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21:47
“恪守成宪”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严格遵守法令和规章”。其中,“恪”指的是恪尽职守、严格遵守的意思;“守”则是指保持、遵循的意思;“成宪”是指已经制定好的法律、规章或制度。该成语的基本含义是强调对法律、规章制度的遵守,体现了一种负责任和守法的态度。
成语“恪守成宪”的具体来源并不是十分明确,但其构成的词语在古代的典籍中常有提及。通常与古代法律、制度的严格执行相关联,反映了自古以来文化中对法律和规章的重视,尤其在儒家思想中,强调礼法的重要性。
“恪守成宪”可以在多个场合中使用:
在**文化中,恪守法律和规章制度是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对法律的遵守不仅关乎个人的行为规范,也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正义的基础。在现代社会,随着法治观念的普及,恪守成宪的重要性愈加凸显,成为公民道德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
“恪守成宪”带给人的情感反应多为正面,通常与责任感、诚信、守法等积极的社会价值观相关联。这种成语在表达中常常引发对社会秩序、法律尊重的思考,促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规则。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我在参与社区活动时,看到志愿者们严格遵守活动的相关规定,这让我想起了“恪守成宪”。这不仅提高了活动的效率,也让大家对于活动的安全和公平有了更深的信任感。
在一个故事中,可以这样描写:“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城市的法律几乎被人遗忘,但他始终恪守成宪,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灯塔,引领着迷失的灵魂回归正轨。”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恪守成宪”的概念可以用“rule of law”来表述,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的权威性和普遍适用性。虽然两者在表达上有所不同,但其核心思想都是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
通过对“恪守成宪”的学,我深刻认识到法律和规章制度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提醒我们要遵守法律,更激励我们在生活中承担起社会责任,做一个守法公民。在语言学中,理解这样的成语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让我们的言辞更具权威性和说服力。
元贞以来,朝廷恪守成宪,诏书屡下,散财发粟,不惜巨万,以颁赐百姓,当时以贤相称之。
《资治通鉴·唐纪》:“宰相执政,宜恪守成宪,不可轻变。”
《旧唐书·职官志》:“诸司官吏,皆恪守成宪,以奉公职。”
《清史稿·礼志》:“朝廷典礼,务恪守成宪,以昭慎重。”
《明史·刑法志》:“法司断狱,必恪守成宪,不得擅改。”
《宋史·职官志》:“凡百官之职,皆恪守成宪,不敢有违。”
要发展,就不能~,墨守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