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1:00:4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3:43:53
“作舍道边”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在路旁搭建住所”。它通常用来形容人们在某个地方暂时停留或居住,意指生活条件简陋、不固定,带有一种流动性和不安定感。
“作舍道边”出自《礼记·礼运》,原文为“作舍道边”,意指在道路旁边搭建房舍。这个成语在古代社会中反映了人们的生存状态,尤其是在迁徙或旅行时,常常不得不在简陋的环境中暂时居住。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古代,流动性大的人群(如商旅、流民等)常常面临作舍道边的现实,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的流动人口中依然存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人为了工作而离开家乡,形成了“漂泊”的现象。
作舍道边让我联想到流浪者的孤独与无奈,也让我思考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安稳生活的渴望。这种不安定的生活状态往往伴随着对未来的迷茫。
在大学时,我曾因实*而暂时住在一个朋友的宿舍,虽然条件简陋,但那段经历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另一面,深刻体会到了“作舍道边”的意义。
在诗歌中,我尝试表达这种流动生活的感受:
作舍道边月如霜,
流云随意梦常长。
何必安居求稳固,
一生漂泊是常乡。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o live out of a suitcase”,意指生活不安定,频繁移动的状态。这种表达同样反映了现代人生活中流动性和不确定性。
通过对“作舍道边”的学*,我更加理解了生活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思考社会问题时更加敏感。它提醒我珍惜稳定的生活,同时理解他人所处的不同境遇。
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
《资治通鉴·汉纪·武帝元狩元年》:“上曰:‘夫士者,国之宝也,如作舍道边,言不信,行不果,国何赖焉?’”
《后汉书·崔骃传》:“骃上疏陈便宜,曰:‘夫士者,国之重器,如作舍道边,言不信,行不果,国何赖焉?’”
《汉书·王吉传》:“吉上疏言得失,曰:‘夫士者,国之宝也,如作舍道边,言不信,行不果,国何赖焉?’”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笑曰:‘夫士之处世也,如作舍道边,言不信者行不果。’”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作舍道边,言不信也。”
东汉时期,汉章帝想命令博士曹褒负责修订礼乐工作,班固则主张召集京城所有的儒生共同研究制定礼乐。汉章帝认为让儒生来做就等于“作舍道傍,三年不成”,就坚持让曹褒完成,经审阅,共采纳150篇
谚言~,三年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