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1:52:1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24:13
成语“不脩边幅”的字面意思是“不修整边幅”,即不修饰自己的外表和仪容。基本含义是形容一个人不注重外表的打扮,给人一种随意、不拘小节的印象,通常用来描述一个人性格洒脱、自然,不拘泥于外在的形式。
“不脩边幅”出自《红楼梦》,原文是:“我本不脩边幅,何劳草木皆兵。”在这里,作者用这个成语表达了人物对外表打扮的轻视,强调内在修养和真实自我的重要性。
该成语通常用于描述那些不重视外表修饰的人,适用于文学作品、日常对话以及演讲中。在文学作品中,常常用来突出角色的个性特征;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形容朋友的随意打扮;在演讲中,则可能用来引导听众关注内在价值。
同义成语:无拘无束、潇洒自如
反义成语:修饰容颜、光鲜亮丽
在**传统文化中,外在的修饰往往被视为一种表面的虚华,而内在的修养和品德则被更为重视。不脩边幅的成语反映了这种文化价值观。在现代社会,虽然外表依然重要,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内在的自我,这种变化使得“不脩边幅”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了积极的意义。
该成语给人一种洒脱、自然的感觉,联想到不被外界评价所束缚,追求真实自我的态度。它引发的情感反应往往是向往自由和真实,也提醒我们在追求形象的同时,不要失去自我。
在我的生活中,曾有一位老师非常不脩边幅,总是穿着简单的衣服,但她的知识和智慧让我们都深感敬佩。她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真正的魅力来自于内在的修养,而非外表的修饰。
在我创作的一首小诗中,我写道:
不脩边幅随风舞,
心中自有千般情。
笑对浮华皆可弃,
自在人生任我行。
通过这种方式,我想表达一种洒脱与自由的生活态度。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如“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意指不要仅仅凭外表来判断一个人。这种表达在不同文化中都有体现,强调内在价值的重要性。
通过对“不脩边幅”的学,我认识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成语不仅是词汇的积累,更是文化的体现。它教会我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关注外在的形象,更要注重内在的修养和真实自我。这种理解将帮助我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并形成更深刻的思考。
不脩边幅,谓人不饰仪容。
《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五·柳公绰传》:“公绰字宽,京兆华原人也。祖正礼,邠州士曹参军。父子夏,徐州观察判官。公绰幼聪悟,有文武才略,尤工笔札,以门荫补弘文馆校书郎。贞元元年,登进士第,时年十八。释褐秘书省校书郎。公绰性耿介,不脩边幅,为时所重。”
《南史·卷三十四·张裕传》:“裕字茂度,吴郡吴人也。名与宋武帝讳同,故以字行。父敞,晋度支尚书。裕少有大量,及长,涉猎文史,好樗蒲,为丹阳尹刘穆之所知。穆之与语,奇之,荐于武帝,召为参军。裕性贞正,不脩边幅,为时所称。”
《晋书·卷四十九·阮籍传》:“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籍不脩边幅,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
《后汉书·卷二十八下·冯衍传》:“衍字敬通,京兆杜陵人也。少有奇才,年九岁,能诵《诗》,至二十而博通群书。为人廉俭,不脩边幅。”
《汉书·卷六十五·东方朔传》:“人主左右诸郎半呼之‘狂人’。人主闻之,曰:‘令朔在事无为是行者,若等安能及之哉!’朔任其子为郎,又为侍中,常在左右,数召至前,与谈笑。然朔名过其实,士大夫共以朔为狂人,不脩边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