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5:26:5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6:55:36
成语“名过其实”字面意思是“名声超过了实际情况”。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名望、声誉或事物的外表光鲜亮丽,但实际上却没有相应的内在价值或能力。这个成语强调了表面与实际之间的差距。
“名过其实”出自《后汉书·王允传》。在这篇文章中,王允提到他对某人的评价与实际情况不符,概括了这一局面。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名”和“实”的关系,常常用以批判那些表里不一、浮夸的人或事。
“名过其实”可以在多种场景中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重视诚信和真实的价值观。因此,“名过其实”不仅仅是对个人的评价,也反映了社会对表里如一的追求。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许多人可能呈现出“名过其实”的状态,导致社会对真实与虚假之间的认知混淆。
“名过其实”这种成语常常带有批判和失望的情感。它引发人们对真实和表面的思考,使我反思在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比如对某些品牌或人物的期望与现实的落差。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对一位名人充满期待,结果发现他在实际表现中并不如媒体所描绘的那样优秀。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容易被表象所迷惑,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事物。
在某个故事中,主人公是一位表面光鲜的企业家,大家都认为他是成功的典范,但随着情节的发展,揭示了他背后的种种问题,最终展现了“名过其实”的真实面貌。
在英语中,有一个类似的表达是“all show and no go”,意指外表华丽但缺乏实质。在许多文化中,表面与实际之间的差距都是一个常见的主题,反映了人们对真实性的追求和对虚假表象的不满。
通过对“名过其实”的学,我认识到在语言表达中,需要关注事物的真实内涵,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同时,它提醒我在生活中保持警惕,不被外表所迷惑,追求真实与诚信。在语言学的过程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有助于提高我的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
故禄过其功者削,名过其实者损。
臣向者~,食浮于人,兄弟并窃于贤科,衣冠或以为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