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9:28:5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6:52:23
“名不副实”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名称与实际不相符”。它用来形容某人或某物的名声、称谓与实际情况不一致,常常暗示虚假或夸大。
这个成语的来源较为模糊,通常认为它反映了古代对于诚实与真实的重视。在古代文献中,类似的表达可以见于《史记》等古典作品,强调了名声和实质之间的关系。成语的实际形成可能是在后来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固定下来的。
“名不副实”可以在多种场景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中国文化中,诚实与信用是非常重要的道德标准。“名不副实”不仅反映了对真实的重视,也体现了对虚伪的批判。在现代社会中,尤其在商业领域,这一成语的适用性依然很强,常用来警示消费者和公众要警惕虚假宣传。
“名不副实”给人的情感反应往往是失望和不信任。它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追求真实,避免被表象所迷惑。这个成语也让我联想到许多场合中人们对他人的期望与现实之间的落差。
在工作中,我曾遇到一位同事,他在面试时表现得非常优秀,但实际工作能力却远不如他的表现。后来,我在团队讨论中提到“名不副实”,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这个成语:
繁华似锦名不副实,
浮华背后心事难言。
这里表达了表面繁华与内心真实感受之间的对比。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闪光的未必都是黄金),它也传递了表象与实质之间的差异。这种跨文化的表达方式显示了对真实与虚幻的共通关注。
通过对“名不副实”的深入理解,我意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生活中更加注重真实和诚实的重要性。它提醒我在交流中要追求真实的表达,而不是仅仅追求表面的光鲜。
中情之人,名不副实,用之有效。
从前有一个人给大儿子取名盗,给小儿子取名殴,两个儿子聪明能干,深得父母的喜爱。一天大儿子盗拿把锄头到田间除草,母亲担心他穿得太单薄,就叫盗,官吏以为盗是贼就把他抓住,母亲叫殴去解释,大叫殴,官吏于是大殴盗
县、区、乡各级民众政权是普遍地组织了,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