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20:4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6:52:40
成语“名不符实”由四个字组成:名、符、实、与。字面意思是“名字与实际不符”,即某个事物的名称或称谓与其真实情况不相符,常用来形容某些人或事物的表面现象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
“名不符实”出自《汉书·李广苏建传》,原文是:“广之名不符实,且以为贼。”这句话的意思是李广的名声并没有与他的实际才能相符。这个成语在历史上经常被用来批评那些表面光鲜却实际空洞的人和事物。
“名不符实”可以在多种场景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名不符实”这个成语的适用性愈发显著。无论是商业广告、个人简历,还是政治宣传,往往会出现一些夸大其词的现象。因此,理解并使用“名不符实”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辨别真伪,做出理性的判断。
这个成语让我想到对现实的反思,特别是在面对各种信息时,需要保持警惕,避免被表象所迷惑。它提醒我们要追求真实,关注事物的本质,而不仅仅是表面的华丽。
在工作中,我曾遇到一个同事,他在面试时表现得非常优秀,但实际工作中却无法独立完成任务。这个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名不符实”的含义,促使我在评估他人时更加注重实际表现而非仅仅依赖表面印象。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结合“名不符实”:
华丽外表掩真情,
名不符实影绰绰。
内心空虚难以掩,
唯有真实最可贵。
在英语中,有一个类似的表达是“all show and no go”,意指表面光鲜而没有实际能力。这种表达方式与“名不符实”有相似之处,都强调了表面与实际之间的矛盾。
通过对“名不符实”的学习,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个语言工具,更是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要追求真实,避免被表象所迷惑。在语言学习与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有力地传达思想。
所谓盛名难负,名不符实,反为见笑。
《明史·海瑞传》:“瑞清廉刚正,而名不符实。”
《宋史·岳飞传》:“飞忠勇冠世,而名不符实。”
《晋书·王衍传》:“衍虽名重当时,而名不符实。”
《后汉书·王允传》:“允为人刚毅有大节,而名不符实。”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名不符实者也。”
我们不能~,表里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