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4:08:0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6:53:03
成语“名副其实”由四个字组成,字面意思是“名字和实际情况相符”。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事物的名称与其实际内容相符合,强调真实与虚假之间的对比,通常用来形容某人或某事确实具备所称之的特征或性质。
“名副其实”最早出现在《后汉书·光武帝纪》中,其中提到“名正言顺,副之以实”。这一成语的形成与古代对名与实的重视有关,古人相信一个人的名声和实际能力应当相符,这种思想在**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影响。
“名副其实”可以广泛应用于多种场合: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重视诚信和真实是根深蒂固的价值观。成语“名副其实”反映了这一文化特点,强调事物的真实性和一致性。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的传播与消费文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品牌与产品的真实评价,因此“名副其实”的使用频率也逐渐上升。
“名副其实”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信任与认可。它带来一种对真实和实用的期待,同时也提醒人们警惕虚假与夸大。在表达时,使用此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在我生活中,曾经有一次购买电子产品时,销售人员向我保证这款产品是“名副其实”,经过使用后我发现其性能与宣传完全一致。这个经历让我更加信任该品牌,也让我在选择产品时更加关注其真实性。
在一个小故事中,可以这样使用: 在一个小镇上,有一家新开的书店,店主张先生一直在宣传他的书籍“名副其实”。书店开业后,顾客们纷纷表示这本书的内容确实让人耳目一新,名副其实,吸引了更多的读者前来光顾。
在英语中,可以用“to live up to one's name”来表达类似的意思,强调名声与实际相符。这表明在不同文化中,人们对真实与虚假的看法有相似之处,尽管表达方式不同。
通过对“名副其实”的学,我认识到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更是对真实和诚信的深刻反思。这在我的语言学和日常交流中具有重要意义,提醒我在表达时要注意真实性,增强沟通的有效性和可信度。
《宋史·岳飞传》:“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也。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飞应之曰:‘惟大人许儿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父喜,曰:‘名副其实矣。’”
《后汉书·班彪传》:“彪字叔皮,扶风平陵人也。父稚,哀帝时为广平太守。彪少好学,博通经籍,与班固、班超并称三班。彪才高而学博,名实相副,故曰名副其实。”
《汉书·王莽传》:“莽自谓周公,而天下皆曰莽篡汉,莽虽有周公之名,而无周公之实,故曰名副其实。”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此之谓名副其实。”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名实相副,故曰名副其实。”
而况教育能不能~,还是个不能便下断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