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1:18:1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22:34
“善气迎人”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用友好的态度迎接别人。其基本含义是指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他人,展现出一种热情、友好的气氛。
“善气迎人”最早的文献记载可追溯至《后汉书》。在古代社会中,人际交往非常重要,因此以友好的态度迎接他人被视为一种良好的社交礼仪和道德标准。这一成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和谐人际关系的理念。
该成语广泛应用于多种场合: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和人际关系至关重要。“善气迎人”体现了待人接物的基本原则,强调互相尊重和友好。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依然适用,尤其在商务交往和社交活动中,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往往能带来积极的效果。
“善气迎人”带给我一种温暖和舒适的感觉,联想到友好的微笑和热情的问候。这种情感促使我在与他人交往时,努力保持友好的态度,从而营造出和谐的氛围。
在我曾经的一次志愿者活动中,面对来自不同背景的参与者,我努力以“善气迎人”的态度与大家交流,结果成功地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活动也因此变得更加愉快和顺利。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融入这个成语:
春风送暖花开时,
善气迎人笑语随。
桃李满园皆友善,
共话人生乐无涯。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warm welcome”,意指热情的欢迎。这两者都强调了友好的态度,但在文化背景上,汉语成语更多地反映了中国重视群体和谐的思想,而英语中的表达则更为个人化。
“善气迎人”作为一个成语,不仅在语言表达中具有重要性,也在日常生活中促进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它提醒我们,友好的态度可以为我们创造更好的交际环境,值得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和传播。
善气迎人,亲如兄弟;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荀子·劝学》:“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史记·管晏列传》:“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善气迎人,亲如兄弟。”
每见先生飘然而来,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