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6:53:1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6:54:33
“名实不副”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名声与实际不相符合”。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事物的名称和实际情况之间存在差距,常用来形容某个人或事物的表面与实际不一致,或者说某种承诺未能兑现。
“名实不副”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文是:“子曰:‘君子之道,名实相副。’”这里强调了君子所追求的名与实相符的道德标准。这个成语反映了儒家文化中对诚信和真实的重视,强调了在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中,名称和实际内容应该相互对应。
“名实不副”可用于多种场合: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诚信被视为重要的道德标准。成语“名实不副”在现代社会仍然适用,特别是在商业、政治和社会关系中,提醒人们关注表象与实际之间的关系,警惕虚假宣传和不实承诺。
“名实不副”常常带有一些负面的情感色彩,给人以失望或愤怒的感觉。它提醒我们要警惕那些表面光鲜而内在空洞的事物,同时也引发对诚信的重要性的思考。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一个品牌的产品,广告宣传得非常好,但实际使用后却让我感到失望。那时我就想到了“名实不副”这个成语,提醒我在以后的购物中要更加谨慎,注重实质而非表象。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融入“名实不副”:
在华丽的舞台上,
灯光闪烁,影影绰绰,
可那笑容背后,
名实不副,心事重重。
在英语中,可以用“all hat and no cattle”来表达类似的意思,指的是某人外表看起来很有能力,但实际上并没有相应的能力。不同文化中都存在对表里不一现象的批评,显示了人类共同的价值观。
通过对“名实不副”的学*,我更加理解了诚信与真实在交流中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汉语表达,也让我在多种情况下都能更好地理解人与事之间的真实关系。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会更加注重言行一致,追求真实的内涵。
宰衡官以正百僚、平海内为职,而无印信,名实不副。
无论怎样言行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