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0 20:03:3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3:43:58
成语“作福作威”由“作福”和“作威”两个部分组成。“作福”意指行善积德,带来福气;而“作威”则指以权势或威严来压制或威慑他人。整体上,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利用其权势或地位来施加影响,既有造福他人的一面,也有可能压迫他人的一面,暗示了权力使用的双重性。
“作福作威”可以追溯到古代对权力的认识和描述。在传统文化中,君主或官员常常被期望能够施行仁政,做到“作福”,而同时也行使权威以维护秩序,这种对权力的两面性在历史文献中有所反映。然而,具体的文学出处并不明确,可能是经过历史演变而逐渐形成的成语。
这个成语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权力与责任是一个重要主题。历史上,许多统治者被期待能“作福作威”,即在治理国家时要有仁慈的施政和必要的威严。现代社会中,随着民主与法治的进步,这种权力运用的方式也受到更多的讨论和批评。
“作福作威”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权力的责任与道德。它引发了对领导者应有的行为准则的思考,既要有能力,也要有责任感。我常常会联想到那些在历史上被誉为明君的统治者,他们能够平衡这两者,给人民带来福祉。
在我的工作中,曾遇到一位经理,他在团队中既能关注员工的需求,给予支持和鼓励,又严格要求工作表现。他的这种作福作威的风格,促进了团队的合作与效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在一首关于权力与责任的诗中可以这样写:
君临天下作福威,
恩泽四方铸辉辉。
唯愿明君心似水,
仁义治国合一归。
在英语中,“power and responsibility”常用来表达类似的概念,强调权力与责任的关系。例如,“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这句话强调拥有权力的人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尽管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思想相似。
通过对“作福作威”的学,我深刻理解了权力的双重性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在语言学中,这个成语让我更加关注表达的准确性和深度,提醒我在交流中要考虑到权力与责任的平衡。
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无有作福作威玉食。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既得荆州,欲作福作威,荆人皆畏之。”
《后汉书·袁绍传》:“绍既得冀州,欲作福作威,冀人皆畏之。”
《汉书·王莽传》:“莽既篡位,欲作福作威,以威天下。”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既归赵,赵王以为相,封平原君,食邑万户。平原君乃作福作威,赵人皆畏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作福作威,玉食之祸也。”
仆固情恩岂有反状!皆由尔鼠~,惧死不敢入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