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45:5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22:04
成语“恬不为怪”的字面意思是“心安理得,不觉得奇怪”。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行为不当或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情,却毫无愧疚之感,反而觉得理所当然,表现出一种淡然自若的态度。
“恬不为怪”源自《后汉书·王允传》。在其中,王允对待政治斗争的态度表现出一种恬淡的心态,而不把外界的评价放在心上。这一成语强调了内心的平静和对外界评价的漠视,反映了古代文人对待世俗荣辱的看法。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恬淡的心态常被视为一种修养和智慧,尤其在面对困境和压力时。然而,恬不为怪则带有负面色彩,暗示某种失去道德底线的行为。在现代社会中,面对各种诱惑与压力,这种态度可能会导致道德的滑坡。
“恬不为怪”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那些对不当行为毫无愧疚之感的人。这种情感反应让我意识到,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时,往往会忽视道德和良知的重要性,从而引发对社会价值观的思考。
在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同事,在工作中总是采取不诚实的手段来获得业绩。他对于同事的指责表现出恬不为怪的态度,让我对职场的道德标准产生了疑问。
在一个故事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成语:“小镇上的商人们为了利益,恬不为怪地抬高物价,任凭村民们的咕哝与抗议,仿佛耳边听不见那些声音,而他们的心中只有利润的数字。”
在英语中,可以用“unfazed”或“unconcerned”来表达类似的含义,但通常缺少对道德缺失的强调;而在西方文化中,对这种态度的批评可能更加明显,强调个体责任和道德底线。
通过对“恬不为怪”的学,我认识到这一成语不仅仅是对一种态度的描述,更是对社会道德和个人责任的反思。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成语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情感和态度,对提升语言表达的深度与广度具有重要意义。
至于俗流失,世坏败,因恬而不知怪。
《资治通鉴·唐纪》:“上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征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上曰:‘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
《清史稿·曾国藩传》:“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军中尚严,而国藩尤甚,然能以礼让相与,故将士皆服其教,而恬不为怪。”
《明史·海瑞传》:“瑞独上疏,极言世宗之失,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留中者数月。”
《宋史·王安石传》:“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然恬不为怪。”
《汉书·贾谊传》:“至于俗流失,世坏败,因恬不为怪,虑不动于耳目,以为是适然耳。”
因喻及高纲身为汉军,且为高其佩之子,世受国恩,乃有此等悖逆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