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1:47:1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14:27
成语“不敢造次”字面意思是“不敢轻举妄动”。其中,“造次”指的是匆忙、草率地做事,强调行为的轻率和缺乏深思熟虑。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在重要或严肃的场合中,必须谨慎行事,不可随意轻率。
“不敢造次”源于古代的礼仪文化,强调在社会交往和重大决策中应保持谨慎和尊重。这个成语的具体出现在《左传》中,提到对礼仪的重视和对他人行为的尊重,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对稳重和考量的重视。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在儒家思想中,“不敢造次”体现了对礼节和道德的重视。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依然适用,尤其在职场和人际关系中,表现出对他人和自己行为的尊重,能够增强个人的信誉和形象。
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小心谨慎的态度,尤其是在面对重大选择或挑战时。它传达出一种责任感和对未来结果的深思熟虑,启示我在生活中要更加谨慎,避免不必要的错误。
在工作中,我曾经因为急于求成而忽视了对项目细节的认真审查,导致了不必要的失误。后来我明白了“不敢造次”的重要性,开始在每次决策前都进行充分的准备和思考。
在一个故事中,可以写道: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年轻的领袖常常感到压力重重。每当他面对重大决策时,心中总是默念:‘不敢造次,必须为人民的未来负责。’”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hink twice”或“act with caution”,这些短语都强调在行动前要三思而后行。不同文化中对谨慎的重视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这种态度在各个文化中都是被普遍认同的。
通过对“不敢造次”的学,我意识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成熟、稳重的态度是多么重要。这个成语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生活中的一种智慧,提醒我们在各种场合中都要保持冷静与谨慎。
恁么即某甲不敢造次。
《宋史·岳飞传》:“飞曰:‘臣不敢造次,愿陛下思之。’帝曰:‘卿言是也。’乃命飞还镇。”
《资治通鉴·汉纪·光武帝建武元年》:“帝谓躬曰:‘卿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躬因谢不敢当。帝复曰:‘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躬乃顿首谢。帝笑曰:‘卿何谦也!’乃赐躬金五百斤。躬固辞,帝不许,乃受之。”
《后汉书·班超传》:“超曰:‘今兵少不敌,其计莫若各散去。夜闻鼓声四合,乃可并力;今但有雷声,无乃诈乎?’众曰:‘诺。’乃各散去。明日,超独与数十骑驰诣鄯善,鄯善王广迎拜谒,超因说之曰:‘汉天子以大王有德,故使臣来相劳问。今闻有匈奴使来,何以不告臣?’广惶恐,不能对。超乃更其名曰‘不敢造次’。”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乃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上马,驰入汉军,汉军皆披靡,遂斩汉将一。汉军乃不敢造次,乃引而去。”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不敢造次,是以有庆。”
原来上月贾芸进来种树之时,便拣了一块罗帕,知是这园内的人失落的,但不知是那一个人的,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