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3:20:2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14:54
成语“不时之需”由四个字组成,其中“不时”意指不定期或不常发生,而“之需”则是指某种需求。整体来看,“不时之需”指的是在特定情况下、特别是突发情况下的需求,通常指的是预先准备以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
“不时之需”出自《周易·系辞下》:“故君子之道,故不时之需。”此文解释了君子应当具备的品德和准备,以应对难以预见的情况。从历史上看,该成语强调了未雨绸缪的重要性,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应对突发**的重视。
该成语可以广泛应用于多个场合,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强调谨慎和预见性是传统美德之一。“不时之需”在现代社会仍然适用,尤其是在面对不确定性和风险时。它提醒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有长远的眼光,做好各种准备,以应对不可预见的情况。
对于我个人而言,“不时之需”带有一种积极的情感,激励我在生活中保持警觉和准备,避免因为缺乏准备而遭遇困境。这种准备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心理和能力上的准备。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因为没有提前准备而在一次重要考试中感到慌乱。自那次经历后,我开始注重在每个重大**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确保自己可以从容应对各种挑战,从而深刻体会到“不时之需”的重要性。
在一个雨天的故事中,有个年轻人心急如焚,因为他没有带伞,正好遇到了一位老者。老者笑着说:“小伙子,未来的雨你要记得带伞,这也是不时之需的智慧。”这句话成了年轻人一生的座右铭。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be prepared for the unexpected”,它强调了准备应对突发**的重要性。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两者都强调了预见性和应对能力的重要性。
通过对“不时之需”的全面学与分析,我认识到它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提醒我们要注重准备和计划,增强应对能力。在未来的生活中,我会继续铭记这一点,以更好地应对不确定性。
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明史·食货志三》:“国家岁漕东南米数百万石,以给京师,以备不时之需。”
《宋史·食货志上》:“岁漕江、淮、湖、浙米数百万,及其鹾茗,以给京师,以备不时之需。”
《后汉书·皇甫规传》:“规到官,先宣恩信,申明旧制,省烦苛,存简易,风化大行,百姓便之。时羌人复叛,诏书下规,令便宜从事。规以羌人新附,未可遽扰,且宜休息,以待不时之需。”
《汉书·食货志上》:“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备不时之需。”
宋朝时期,密州知府苏轼因为写诗被诬陷入狱,后来被贬到黄州团副使。他在黄州期间,遇到两位好朋友。朋友弄到一条新鲜鲈鱼,苏轼问夫人要酒,夫人王闰之早就给他准备酒以备他不时之需,他们乘船去游赤壁,一直玩到尽兴而归
粮食要有充分的储备,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