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09:1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3:41:58
“无所不作”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没有什么不做的”。它的基本含义是形容一个人非常能干,什么事情都能做,通常带有贬义,指做事过于繁杂或者不拘泥于一事。
“无所不作”的来源相对较为模糊,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但可以理解为对“无所不为”的一种变形。“无所不为”本身出自《墨子》,意指没有什么事情不去做,常用来形容人无所顾忌、肆无忌惮的行为。
在日常对话中,“无所不作”常用于描述某些人做事多面而杂乱,或是指某人涉猎广泛,什么都尝试。在文学作品中,可以用来描绘角色的复杂性或多才多艺。而在演讲中,可能会用来警示某些人别过于贪心,做事要有重点。
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职场文化中,“无所不作”可以反映出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但也可能隐含过度疲劳和效率低下的风险。人们往往会追求多元化的发展,但过度追求可能导致精力分散。
“无所不作”这个成语带给我一种复杂的感受。一方面,它体现了人的多才多艺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过于“无所不作”也可能让人感到疲惫和无所适从。这种矛盾让我思考如何在生活中找到平衡。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有一次参与多个项目的经历,感觉自己在“无所不作”,但最后却发现每个项目都没能做到最好。这让我意识到,适当的专注和明确的目标比什么都想做要重要得多。
在一个小故事中: 在一个名叫“万事通”的村庄里,村民们都称赞阿强为“无所不作”的人。他不仅能修理水管,还能做饭、种田,甚至能编织草帽。可随着时间的推移,阿强发现自己对每件事都只是肤浅了解,真正精通的却没有一项。于是,他决定专注于种田,最终成为了村里最好的农夫。
在英语中,与“无所不作”相似的表达可能是“Jack of all trades, master of none”(博而不精),强调多元化技能但缺乏深入的专长。不同文化背景下,大家对于多才多艺的看法可能存在差异,有些文化推崇多样性,而有些文化则更看重专业化。
通过对“无所不作”的学习,我认识到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虽然多样的尝试是值得鼓励的,但在追求多元化的同时,保持专注和精深的技能同样重要。这对于我的语言学习和日常表达也有启示,学习时多元化的同时,需重点突破某个领域,以达到更好的成就。
此人无所不作,欲效曳尾龟,岂可致邪。
《资治通鉴·汉纪·光武帝建武元年》:“光武为人有大志,无所不作,无所不成。”
《后汉书·班超传》:“超为人有大志,无所不作,无所不成。”
《汉书·艺文志》:“无所不作,无所不成,是以能成其大。”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赵之良将也,无所不作,无所不成。”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无所不作,无所不成。”
变诈奇哀,~。苟或败露,立便逃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