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1:15:0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6:33:41
“口授心传”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用口头传授知识,并通过心灵相通来理解和接受。其基本含义是指以口头方式传授知识或技能,而学者通过心灵的感悟深入理解,强调教学与学之间的密切关系。
“口授心传”这一成语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但它反映了古代传授知识的方式,尤其是在儒家文化中,师生之间的“言传身教”。在**传统文化里,师长通过口头交流与示范,帮助学生领悟深奥的道理。
“口授心传”常用于教育、培训等场合,强调教师通过语言和情感传递知识。它也可用于描述师徒关系、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等。在文学作品中,可能用于描绘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和传承。
同义成语:言传身教、言传心授
反义成语:不闻不问、无动于衷
在**传统文化中,师生关系被视为非常重要,强调了教育的传承与责任。现代社会虽然教育方式多样化,但“口授心传”的理念依然在许多教育场合中被重视,尤其是在需要深度理解和情感共鸣的领域,比如艺术、音乐和哲学。
“口授心传”让我联想到那种温暖而深刻的学*体验。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与智慧的交流,建立了人与人之间更深层次的连接。
在我学外语的过程中,老师通过生动的口语表达和互动,让我在理解和运用语言上有了很大的进步。这种“口授心传”的方式让我在语言学中感受到乐趣与成就感。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口授心传”:
师言如春风,暖入心田间,
口授心传意,岁月共流连。
这表达了师生之间情感的深厚,以及知识的传承。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learn by heart”或“to pass on knowledge”,这些表达强调了知识的传递和内化,但可能没有“口授心传”所强调的情感和心灵的共鸣。
通过对“口授心传”的学,我认识到,知识的传递不仅仅依赖于言语的表达,更需要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共鸣。这一成语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提醒我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渴望在沟通中实现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连接。
耳闻目见者,非众所共读之文;口授心传者,非人所同得之学。
《明史·儒林传》:“其学以口授心传为主,不泥于文字。”
《文心雕龙·宗经》:“口授心传,斯文不坠。”
《续资治通鉴·宋纪》:“师徒相授,口授心传,以至精微。”
《朱子语类》卷九:“古人教学,皆口授心传,非徒文字。”
《宋史·艺文志》:“口授心传,学者得以承其绪。”
~,只有叛逆才敢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