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6:09:0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14:43:49
“鸡骨支床”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用鸡骨架支撑床榻,形容生活极其贫困,连基本的生活条件都无法保证。通常用来比喻穷困潦倒的境况。
此成语的来源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的贫困现象。在一些文献中,鸡骨头被用作象征贫穷和困苦的代名词。古人对生活条件的描述往往通过一些生动的比喻来传达情感和状态,因此“鸡骨支床”成为了形容贫困的一种形象化表达。
“鸡骨支床”可以用于多种场合,如文学作品中描写人物的生活境遇,日常对话中谈论某个人的困境,或在演讲中强调社会问题和贫困现象。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口头表达,这个成语都能有效传达出一种悲惨的生活状况。
“鸡骨支床”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贫困的敏感与同情。在历史上,很多文人墨客都曾通过诗词和散文反映社会现实与底层生活,激发人们对贫困的关注与反思。在现代社会,虽然经济发展迅速,但贫困问题依然存在,因此这个成语的使用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听到“鸡骨支床”这个成语,我常常联想到那些艰苦奋斗、克服困境的人们。这种情感既有对贫困的同情,也有对努力向上的人的敬佩。它提醒我珍惜眼前的生活,关注社会上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在我的生活中,曾遇到一位老年人,他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常常只能依靠一些微*的救助度日。在与他交谈时,我深刻体会到“鸡骨支床”所代表的生活艰辛,这让我更加坚定了帮助他人的决心。
在一个寒冷的冬夜,小镇的街道上,孤独的灯光下,一位老者独自坐在破旧的鸡骨支床上,回忆着过去的辉煌与现在的孤寂。他的眼中闪烁着泪光,似乎在诉说着无尽的故事。
在西方文化中,虽然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类似“down and out”或“living on the edge”的表达也传达了类似的贫困与困境感。这些表达在不同文化中都反映了对贫困的关注和对个人奋斗的赞美。
通过对“鸡骨支床”这一成语的学*,我对贫困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能体会到语言在传达情感和社会现实中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是贫困的象征,更是对人们生活状态的反思,提醒我们关注弱势群体,珍惜现有的生活。
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
古代有名的孝子王戎与和峤两人同时丧父母,和峤按照风俗习惯,守孝三年,神气丝毫没有损伤。而王戎则不同,他在父母的灵前搭了一个小棚,整天陪伴父母的灵,十分伤心,而且吃的很少,整个身体变成骨瘦如柴,三年后经很长时间调养才恢复
积数日,~,较前尤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