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19 02:54:4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14:44:14
“鸡鸣狗盗”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鸡叫时小偷出来偷东西”。它的基本含义是指那些趁机作奸犯科的小人,形容一些人趁着他人不注意的时候进行偷盗或其他不法行为。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卑鄙、不光彩的行为。
“鸡鸣狗盗”出自《史记·平原君赵奢列传》,故事讲述了赵奢的儿子赵武,因一位朋友的看重,获赏识。然而,赵武的朋友为了贪图利益,私下与盗贼勾结,最终被人揭发,导致赵武受到牵连。因此,这个成语常常被用来形容那些在暗中进行不法勾当的人。
“鸡鸣狗盗”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鸡鸣狗盗”反映了对小人和不法行为的鄙视与警惕。在传统社会,偷盗行为被视为极为卑鄙的行径,而这个成语使人们更加警惕周围的潜在威胁。在现代社会,虽然法律制度健全,但仍然存在诸多不法行为,这个成语依然适用,提醒人们保持警惕。
提到“鸡鸣狗盗”,我联想到那些潜伏在阴影中的恶行,让人感到不安和愤怒。这个成语常常让我思考道德与法律的界限,在生活中时常需要警惕那些表面光鲜、内心阴暗的人。
在工作中,我曾遇到过一个同事,他为了个人利益,利用职务之便暗中做了一些不当行为,后来被发现后对团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我在那次**中深刻体会到“鸡鸣狗盗”的意义,提醒自己在职业生涯中要始终保持诚信。
我尝试将“鸡鸣狗盗”融入一首小诗:
在晨曦初露的时分,
鸡鸣声声似警钟。
暗处潜伏的影子,
狗盗一现,心已痛。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to steal like a thief in the night”,也强调了在黑暗中进行不法行为的隐秘性和卑鄙性。不同文化中对不法行为的厌恶和警惕是相似的,反映了人类普遍的道德观念。
通过对“鸡鸣狗盗”的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不法行为的指责,更是对社会道德的警醒。在语言学*中,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和使用场合有助于提高表达的准确性与丰富性,也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道德标准的坚持。
《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孟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得以逃回齐。
战国时期齐国相国孟尝君出访秦国,秦国的相国出于嫉妒劝秦昭王杀死他,秦昭王把他关了起来。孟尝君的门客晚上装成一条狗混进秦宫偷白狐袍子送给燕姬,燕姬求情放走了孟尝君。孟尝君一行深夜逃到函谷关,门客学鸡叫骗开城门逃跑
报仇的这桩事,是桩光明磊落,见得天地鬼神的事,何须这等~,遮遮掩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