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0:51:3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3:35:47
成语“犬吠之盗”字面意思是“狗吠的盗贼”。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小偷在行窃时,因狗吠而受到惊吓,进而逃跑。引申义上,通常用来形容由于某种原因而被迫中断或停止某种行为。
该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献和民间故事,常常与盗贼的行为、警觉性等相关。在古代社会,狗是用来看家护院的重要动物,狗吠常常预示着有不法之徒来临,因此“犬吠之盗”也可以理解为盗贼的胆怯与警觉。
“犬吠之盗”在不同的语境下有着不同的使用方式:
在传统文化中,狗被视为忠诚和警觉的象征,因此“犬吠之盗”反映了社会对盗贼行为的警惕与厌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这个成语仍然适用,因为警觉性和应变能力在各个领域都显得尤为重要。
“犬吠之盗”让我联想到一种紧迫感和警惕性,常常在面对挑战和风险时,需要保持高度的警觉,避免因小失大。
在我自己的生活中,曾经因为一时的疏忽而错过了一个重要的机会,事后我用“犬吠之盗”来形容自己的懊恼,提醒自己在未来要更加警惕和专注。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夜深人静月如钩,
犬吠惊起盗影愁。
警觉心中常有念,
不让机会轻易流。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会存在。例如,英语中有“a thief in the night”(夜中的窃贼),同样强调了潜在威胁的隐秘性和警觉的重要性。
通过对“犬吠之盗”的学习,深刻理解了保持警惕和应对变化的重要性。这不仅在语言表达中丰富了我的词汇,也让我在实际生活中更加敏锐地察觉到周围的环境变化。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生活中的警示,更是提升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工具。
尽十二月,郡中毋声,毋敢夜行,野无犬吠之盗。
《晋书·王导传》:“王导之智,非犬吠之盗所能及也。”
《后汉书·袁绍传》:“袁绍之徒,犬吠之盗,不足为敌。”
《汉书·王莽传》:“莽之为人,犬吠之盗,不足为虑。”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家贫,有犬吠之盗,不敢夜出。”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犬吠之盗,不足惧也。”